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9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我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
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
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一直在农村小学沉默教学的我,自我感觉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了。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还是我?我感到迷茫、困惑,不知语文教学路在何方?20xx年5月12日在我市举办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与陆敏荣老师一起研讨数学教学,机会难得。陆老师与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像他的小学生,他让我切身感受到他在数学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像老师、像朋友,让我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却无拘无束。在数学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陆老师先用国家总理温家宝的.小诗把我们领进课堂的大门,接着是未来10年的全民上大学让我们知道未来竞争更强烈、优质生源抢夺更激烈,所以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首先陆老师让大家懂得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教育。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艺术,不是静止的符号。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陆老师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熟悉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题目的习惯和探索题目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公道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捉住了学生熟悉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公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公道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
贯串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假如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往思考你所提出的题目,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题目,由于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题目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看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展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聪明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题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题目,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题目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信息处理活动,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多样性和信息处理创造性的认识。在每一课中,紧紧围绕信息活动,创设情境、引出任务,提出设计思路和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和帮助,完成作品后,设计交流活动。在每一个信息活动中都包含了信息搜集、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的环节。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实现。我对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把握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本质
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认识计算机是我的新工具,后面的内容无不体现这一理解,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是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融合在整合性的活动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使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学习活动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
在教材中以人文、自然为重点,选择适合中小学生成长需要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命题作为信息综合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人与自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它们都是我们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加了教材的亲和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
三、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引导,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提倡实行多元开放评价,摒弃传统固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拒绝教师单一的评价,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创造,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从教小学20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很幸运能成为静海县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刚上岗的新教师,怀着忐忑和新奇的心情度过了工作中的这两个多月。在新的岗位上,怀着敬畏的态度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但对于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心中还有很多的疑问。通过这次学习的机会,心中有了很多的感触。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静海县的教育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条件的变化;
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队伍的变化;
四、素质教育的变化;
五、社会对教育的.支持。通过局领导的生动又详细的介绍,我对这些年的变化深有感触。从小时候上学都是砌的炉子取暖,到现在的暖气;从简陋的教学环境到现在的多媒体,从土操场到现在的塑胶操场……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相信所有的静海人都能感受得到。
通过观看三个有关党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视频,我了解了静海县的一些教育情况。目前,静海县各类学校152所,幼儿园321所,在校学生91328人,在校幼儿园28511人,在职干部教师7062人。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现“上档升级,国优市强,强教为民”为目标。同时,领导们对新教师有新的希望:
一、仰望星空、志存高远;
二、脚踏实地;
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勤于思考。思考时一种再融合、在提高、在体会的过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热爱每一名学生,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塑造和引导,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
公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首先,激发内驱力,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成为优秀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最为重要,把教学工作视为促进自身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有益活动,才会努力愉快地工作。“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一旦有这样的职业感受,就能体会到生命课堂的鲜活,快乐和丰富多彩,就会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寻找一种生命意义,追求的乐趣,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表达生命内质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克服职业的倦怠感。
其次,理论学习是超越的翼翅。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自我超越的平台。
再次,反思。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反思能使人扬弃旧有的思维模式并生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新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最后,在合作学习中成长。有人说:“水涨船高”,其实这些都是“合作”的最原始的道理。合作是“水”,优秀教师的成长是“船”,“船”离开了“水”就无法航行。这就说明要有强烈的合作意识,才能汲取应有的营养。有的老教师尽管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如自己,但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年轻教师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不如自己,但他们有新思想等。因此,合作是成材的基础,具有专业眼光的合作更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石。
在感恩中成长。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
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每天谦虚一点点,就是被接纳的开始。只要我们朝着优秀教师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六个年头了,在这六年的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渴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平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三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两年多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我结合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学习中发现并能讲出来的知识更有意义,理解更深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数学的教学过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相对会枯燥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整节课都很集中。因此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尤为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快乐学习、快乐记忆。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备圆形纸片,并在课堂动手剪拼成平行四边的形状,动手操作体会产生的缘由,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的趣味性。创设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常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工作中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评价也非常重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上进的心。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的务实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5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6
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在新课程自由、崭新的天空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改变,改变学习的方式,改变思维的方式。为此,我愿意学习,汲取,探索,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了解了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7
在网上拜读了姜红英老师的《一年级数学学习要求》这一文章,觉得受益颇多,于是结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一些具体做法,我对该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并和我们一年级的各位家长共享。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册和书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和及时改错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养成每天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数学常规作业,即回家三件事,一复习,二预习,三口算。
复习就是看着书给家长讲讲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
预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安静看书后完成书上的相应练习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预习要求有两则:预习要求一,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预习要求二,遇到问题自己想,独立思考无价宝,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做口算题卡,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听算。我们关于口算练习的要求是:口算口算天天练,时间多我就做(口算题卡本),时间少我就读(口算卡),想练耳朵就听算。强烈推荐各位家长多给孩子听算,听算可以同时训练孩子听,写和算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
同时,我们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契机,一定别放过,顺便就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问你几点了,不防和他聊聊怎么认钟;当孩子问你,3-5不够减怎么办,你就可以谈谈负数的知识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谈,是他以后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宝贵的经验。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或画画数学画,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和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发展。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比如:一年级孩子常常把老师的要求不能完整带回家,家长对于他们说的不合理的事情,请坚决保持绝对的怀疑,并且装出绝对的好奇,请他们自己第二天把事情弄清楚,告诉你们。大家再装出绝对的空前的佩服。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有意识的记住老师的要求,因为他会想到爸爸妈妈要请教他。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首先每个孩子由于学前的教育差异问题,大家的起点不同,因而我建议在一年级上期,我们家长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以至形成习惯;踏步着或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切忌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他的学习很糟糕,你很着急,这样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成功感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这里我们说的其实就是纵向比较。
当然我们也需要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一定有收获。
其次,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知识点没掌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期待能给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8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9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0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1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2
我是大庄子小学的刘坤,19xx年毕业于静海师范,30年来,我一直默默无闻的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各位老师们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魏书生曾说过:"采百花,酿自己的蜜",这一句话,深深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让自己能有一桶水去浇灌我们的花朵。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1、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等。像学习语文一样,学数学,也要勤做笔记,做批注。
2、让学生学会做课后作业:
指导学生在做课后作业前,先浏览课本,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然后在开始做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错误。
3、让学生及时纠错:
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纠错本,将每天作业或练习中的错题及时记录下来,并简单描述错误产生的原因。每当一个单元学完时,学生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纠错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避免了盲目地进行复习。
三、建立良好班风、学风,赏识激励,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在接手这个班之后,我就培养了一批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在班内确实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尤其现在一个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级,班干部就更为重要了,同时班内对每位同学的学习、作业、纪律等情况设立积分表,看谁积分最高,就对谁进行及时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倾注爱心,鼓励为主。
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秀生,博爱中等生,组建"一帮一"互助组,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是提高整个班级数学成绩的保障每个学期,我都会在班里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各有一套领导班子,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当然也互相牵制。既锻炼了人才,又避免养成某些班干部骄傲自大的情绪。同时班内对每位同学的学习、作业、纪律等情况设立积"优"表,看谁的优达到了要求,就对谁进行及时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干部培养好了,就由他们协助,持之以恒的地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对优质教育强烈需求的家长群以及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我会经常向周围的每一位同志学习或讨教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3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4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5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这次的学习、研究、实践、交流,使我认识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安排教学过程。
3、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4、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动作更有吸引力,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如运用猜谜语、做游戏、编儿歌、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6
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过:《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读的书,读完之后直后悔为什么没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书中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读后获益匪浅。
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尤其是其中关于计算教学的论述使我对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书中谈到“计算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下面我就结合书中的一些的观点并结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体验,谈谈我对计算教学的一个新的认识,即:应关注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操作的方法,本来结合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无可厚非。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算法的建构离不开操作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算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算理、建构算法。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取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迫切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整理,以便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操作不能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和对算理的理解上,还应及时概括和提炼出算法。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过度,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逐步摆脱对操作的依赖,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不断深入。
另外,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充分理解算理,这就为抽象出算法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为算法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将学生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整理、汇聚,帮助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从而自然地促进算法的建构。
如果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必要的重构,而让仍沉浸在直观形象算理中的学生运用抽象的算法进行计算,则欲速而不达,不利于算法建构。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现实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第一,不注意教学的连续性,一个单元的几节课都采用类似的生活情境。第二,不注意问题设计的真实性,有的问题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第三,不注意沟通的实质性,教师只是从表面上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没有注意从本质上揭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对此,联系实际,不难发现:好多教师用“数学问题 ”+“生活情境”的思维方式来体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对数学与现实沟通问题的认识肤浅,这种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成为影响教师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深层次沟通的直接障碍。
书中提到: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数的运算结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即融口算、笔算、估算和简算为一体。我想,在教学此类知识时,在思维方法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单一凝固的某种算法前提下的教学格局,不是用简单的“加法”,而要用综合的方法来关注和处理单一打破后出现的复杂的多维变化的信息,通过价值判断和结构化的处理,形成有核心的丰富的统一。这才是融合以后形成的“多”与“一”的统一。新形成是的“一”不是“单一”,而是有“主”有“从”、有“层次”、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这种融合可以唤醒学生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自觉意识,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空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灵活主动。这才是计算教学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7
读了《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触颇深。书中一向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指教师应经过自我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忙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资料,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并且也应帮忙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在《伟大的发现》这一篇随笔中,余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小陷阱”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循环节,在整节课中,学生完全没有感觉自我在被灌注思想。回答问题的、没回答问题的,都感到自我有一个“伟大的发现”。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应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仅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我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有的时候,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样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副模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本事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之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个教学案例中,余教师抓住了怎样画一个三角形这个点,促进学生对“围成”的理解,从而建构三角形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其生长点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构成数学本事、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篇统计课的教学反思中,我看到了一个数学教师应有的核心素养。统计教学重在观念,观念的构成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所以,统计学里,所有数据一个都不能少。少了数据收集,数据就失去了生命力,少了整理,数据就失去了冲击力、减少了说服力,少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千万不能图快、赶时间,我们应当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也体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意义所在!
这几年我都是带六年级数学课程,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参与知识构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地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8
两天来的深度课堂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定能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深度教学。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自己要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为自己提供交流的平台,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的课题。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其现实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带学的目的。
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并且要尽可能直观,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教师设计题目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也就能够坚持下去,一切的困难也就变得轻松,变得自如,他们不再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这样就能够让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能达到最佳化的程度。
四、新课堂改革呼唤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学生再也不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学习了,而是让学生自立探索、动手动脑,让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能自由的善始善终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真实的感受。
总之,在学习了深度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并聆听了解专家的课堂教学后,深深感到教师教学的方式要大大的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不仅要注重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深层次,更应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9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0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1
批改作业时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取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更好的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做会更好,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评语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城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有高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2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3
9月12日,我县组织到潢川参加海峡两岸小学数学名师好课堂系列教学研讨观摩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名师好课堂课堂的研讨”。会前潢川高中老师介绍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宏观要求。上午观摩了来自首都的吴正宪老师的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认识》的公开课,下午观摩了来自江苏省启东市蔡宏圣老师的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的公开课;次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季国栋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五年级的示范课,他主张‘疑趣课堂,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生活’。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观摩后听了专家的学术报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从中受益匪浅。
《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吴正宪老师很努力、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知。
《乘法分配律》是中年级课程,两位老师都选择了有趣的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注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引领。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季国栋老师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一步步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研讨会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4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当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3、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识很快能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握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坚持“过程化”教学原则。“过程化”一指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二指重视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三指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数学,记住揭示数学规律的各种结论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做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数学,不能忽视数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如定律、公式的论证、推导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重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三、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1、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2、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学目标要恰当是指教学目标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简单应用,哪些知识需要综合运用,通过什么手段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结合什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确具体。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作用。
3、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大纲顺序编写成教科书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不是现成的理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较为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如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学习新知、练习、小结评价等基本环节,练习课一般包括检查复习、提出练习的目的要求、课堂练习、反馈调节、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5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6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第三节“规则学习与发展数学素养”。本次阅读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上周的培训中,受邀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数学核心素养,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听到数感,我的理解是对人对数的感觉,通过阅读我对数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所谓数感,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最主要的途径是结合生活实际,儿童认识数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活动置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运用数。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和对数与数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55,学生看到这个数能较快地反映出55是100的一半多一点;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50和60;55是5个10和1个5组成的。
发展数感还可以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儿童对各种数据的探究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感,因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着不同的位值特征和数的关系特征;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各种数据,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运算策略;可以通过对不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7
作为一名新的普通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训以及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多样化,也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我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下面我将我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新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教育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8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9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0
从教小学20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2
对于中低年级儿童数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较强的学科。对与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这几年来一直是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与尝试,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我在每节课上都尽可能的去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一、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我在课的引入部分就加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由于是谜语,所以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在教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小猫钓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整理加法表,发现运算规律。准备的教具有:鱼(写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式)鱼篓(算式得数)小猫头饰、池塘(情境)表格(整理算式)先让孩子们从池塘里把自己算出来的算式(鱼)送到鱼篓里,再让他们分组验证各个鱼篓的鱼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把所有的算式根据规律排入表格自己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整节课,孩子们是学习的主角,他们兴高采烈得参与游戏,参与学习,在游戏中积极地进行计算,不自觉地进行整理,非常有兴趣地交流计算规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来枯燥的计算整理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3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人民教育》编辑部主编的《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救师》这本书,是一本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书,读完后我感受颇多。读了这本书,体会到:一节好课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独到的解读,在于对学生精准的理解,在于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的把握。
《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救师》这本书,给我们指出了我们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数学是什么?我们应当思考的几个数学问题是什么?我们应当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我们应当关注什么?书中用鲜活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数学的思考,其中提到的问题正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并也在不断思考、讨论的。
翻开书的第一篇,就是数学家张景中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就包含了函数的思想。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形的联系几乎处处都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就我的理解,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
引用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潜移默化,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但收效甚微,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他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有着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帮助才是有效的?在读了俞正强老师的《对学困生问题的20年思考与感悟》之后,自己也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有的学生,面对某个知识点,无论你怎样教,总是掌握不好,但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现这个知识点他也掌握了,自己也会感到奇怪,原来这是学生的“成熟”。有些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学生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等一等,不要着急,给他成熟的时间,自然他就会了,这也是对生命的等候。《圣经》中有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摩他的心”,对于学困生,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的学习状态,使他进步,那我不能伤害他,要给他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侯,让他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对于技能教学,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性的是把总结出来的规则教给学生,认为这样学生不易出错,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读了《可否给技能教学来一次革命》后,我对文章中提出的“相机诱导”有所感触,文章中说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而“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学习使人进步,读书使人增长知识。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得更远。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老师很好的经验,之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4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最让老师烦心和头疼的一个问题。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外、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是主要原因。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如高浩杰很聪明,做题速度很快,但计算太粗心准确率较低,我先表扬他,然后指出他美中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与细心交朋友,做更优秀的学生。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注重教的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5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6
一、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应用题看起来很难,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基础知识的升华。万变不离其中,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还是要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例如:一件衣服58元,一条裤子42元,买5套共要多少元钱?如果学生掌握了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基础知识,那么这样的应用题老师不用教,相信他们也能很快列出算式来。
二、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是弄清事理。
所谓复合应用题是指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中,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小明以每分钟走80米的速度去上学,花了30分钟才到学校,下午放学回家时,他只用了20分钟就到家了,问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复合应用题中就隐藏了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多长,我们必须先求出全长,然后利用速度=全长时间的关系,求出小明回家时的速度。
三、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般就教学生二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7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8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9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0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1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一幅图画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2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都得到了更新,而且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教育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就将本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
多年的教学历程,使我已经慢慢感到倦怠,我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老是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却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常带有厌倦感,心态老是失衡。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们的观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有效课堂的建构
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对如何有效备课和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新对策实施有效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或情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要科学化,训练的问题是要目标化,内容的评价要全面真实化。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评价。
四、积极参加调教活动和听优秀老师的观摩课
培训时,专家们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习题,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数学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3
第一,教师提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精细设计提问的环节、调控课堂的气氛等。
第二,学生回答。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上的,对于观点或解题思路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辩论、讨论,让学生在碰撞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认识清楚。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予以放大,既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又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三,小组合作。合作为个人成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小组成员内的合作将学生的行为集中在完成教学中的既定任务。而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相互竞争、相互“较劲”,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3、任务导向:教师提出待定课题,布置给全体同学或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单元”,以任务的形式,因“任务而导”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
如何办呢?教学刺激之后立即诱发理想行为;在一种非评价性的气氛中提供反馈机会;必要时使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使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监督课堂作业,在独立完成练习期间频繁地检查进展情况。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不可否认,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并不是在空谈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4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5
转眼工作近一年了,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有许多的心得和体会。回顾一年的工作,我的收获真是很多很多,下面我就具体来谈一下我这一年来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收获:
一、教学方面
经过这一年来的工作我觉得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认为首先在教学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深入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以学生为主体,师声互动。初登讲台时,我上课的时候虽然能很流利的把本节课知识讲授完,但就好象一个人在表演一样,我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讲课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且组织课堂的能力也不是很好,而经过一年来的历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关于这一点我就是这样做的,我带过的学生我都很喜欢,无论是“金凤凰”还是“丑小鸭”我都喜欢他们,关心他们。上课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和他们聊聊天,不管生活还是学习,能帮他们解决的问题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课下他们也经常到办公室或宿舍找我谈心。通过沟通、交流,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教学也有了很大帮助。
2、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我时刻的提醒自己教师是不能盛气凌人的,更不能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我应该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我缩小心理距离。
3、爱就是责任。
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决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应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6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7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信息处理活动,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多样性和信息处理创造性的认识。在每一课中,紧紧围绕信息活动,创设情境、引出任务,提出设计思路和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和帮助,完成作品后,设计交流活动。在每一个信息活动中都包含了信息搜集、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的环节。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实现。我对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把握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本质
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认识计算机是我的新工具,后面的内容无不体现这一理解,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是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融合在整合性的活动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使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学习活动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
在教材中以人文、自然为重点,选择适合中小学生成长需要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命题作为信息综合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人与自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它们都是我们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加了教材的亲和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
三、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引导,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提倡实行多元开放评价,摒弃传统固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拒绝教师单一的评价,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创造,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8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主角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建立“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到达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之后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之后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决定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决定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之后,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能够,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样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那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和应用数学潜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好处”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好处。那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9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0
一、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2.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和解题工具。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集合思想,集合的思想和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和各个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愈来愈广泛,其体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3.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可变的观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其基本思想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在小学数学中蕴藏着各种可运用化归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里要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采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就是把曲线形化归为直线形的过程。
4.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按某种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此外,还有类比思想、组合思想、极限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在数学内容准备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依据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时注重与学生分析、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在解题后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如本题应用哪些知识或概念,利用哪些基本技能,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还有哪些题可借助本题的解法(多题一解)。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对这样的“知识”消化,并吸收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想活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
3、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复习中,要以思想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并进行知识点概括与归纳整理,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问题、不同方法中寻找同一思想。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练、概括的过程。对于习题的选择不可以条块分割、泾渭分明,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选题,有意识地设计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习题、高频率再现,精心安排,恰到好处的点拔。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精彩、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日本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够的,而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是绝对必需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是数学能力之所在,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现代化,以适应21世纪教学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知识真正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之上,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将知识和方法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1
本学期从下面学校支教回来,接手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通过和前任教师的了解,对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此,学期开始我认真制定了教学计划,教育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上查阅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存在问题。 " 进无足赤,人无完人 "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速过快,节奏控制不好。没能做好极个别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新的课程改革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的寻找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从心开始,用心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出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2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3
几年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10厘米,求圆的面积。粗略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吗?那么一条半径的长度是5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圆柱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好,因为学生在制作圆柱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熔铸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几厘米,求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教学情境之特点: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消极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通过教研活动,以及在课堂中的实践,我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要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还不到位。
回想自己数学的教学。整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为了克服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时常反复思考自己的教学教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4
作为一名新的普通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训以及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多样化,也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我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下面我将我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新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教育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5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6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第三节“规则学习与发展数学素养”。本次阅读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上周的培训中,受邀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数学核心素养,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听到数感,我的理解是对人对数的感觉,通过阅读我对数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所谓数感,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最主要的途径是结合生活实际,儿童认识数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活动置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运用数。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和对数与数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55,学生看到这个数能较快地反映出55是100的一半多一点;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50和60;55是5个10和1个5组成的。
发展数感还可以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儿童对各种数据的探究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感,因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着不同的位值特征和数的关系特征;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各种数据,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运算策略;可以通过对不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7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8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9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渴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0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1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当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3、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识很快能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握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坚持“过程化”教学原则。“过程化”一指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二指重视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三指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数学,记住揭示数学规律的各种结论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做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数学,不能忽视数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如定律、公式的论证、推导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重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三、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1、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2、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学目标要恰当是指教学目标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简单应用,哪些知识需要综合运用,通过什么手段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结合什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确具体。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作用。
3、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大纲顺序编写成教科书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不是现成的理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较为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如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学习新知、练习、小结评价等基本环节,练习课一般包括检查复习、提出练习的目的要求、课堂练习、反馈调节、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2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4)、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5)、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习,这些平时都做的事情,平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平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
(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习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习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3
一、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应用题看起来很难,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基础知识的升华。万变不离其中,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还是要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例如:一件衣服58元,一条裤子42元,买5套共要多少元钱?如果学生掌握了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基础知识,那么这样的应用题老师不用教,相信他们也能很快列出算式来。
二、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是弄清事理。
所谓复合应用题是指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中,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小明以每分钟走80米的速度去上学,花了30分钟才到学校,下午放学回家时,他只用了20分钟就到家了,问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复合应用题中就隐藏了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多长,我们必须先求出全长,然后利用速度=全长时间的关系,求出小明回家时的速度。
三、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般就教学生二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4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5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6
第一,教师提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精细设计提问的环节、调控课堂的气氛等。
第二,学生回答。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上的,对于观点或解题思路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辩论、讨论,让学生在碰撞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认识清楚。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予以放大,既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又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三,小组合作。合作为个人成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小组成员内的合作将学生的行为集中在完成教学中的既定任务。而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相互竞争、相互“较劲”,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3、任务导向:教师提出待定课题,布置给全体同学或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单元”,以任务的形式,因“任务而导”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
如何办呢?教学刺激之后立即诱发理想行为;在一种非评价性的气氛中提供反馈机会;必要时使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使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监督课堂作业,在独立完成练习期间频繁地检查进展情况。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不可否认,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并不是在空谈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7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8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9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信息处理活动,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多样性和信息处理创造性的认识。在每一课中,紧紧围绕信息活动,创设情境、引出任务,提出设计思路和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和帮助,完成作品后,设计交流活动。在每一个信息活动中都包含了信息搜集、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的环节。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实现。我对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把握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本质
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认识计算机是我的新工具,后面的内容无不体现这一理解,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是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融合在整合性的活动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使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学习活动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
在教材中以人文、自然为重点,选择适合中小学生成长需要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命题作为信息综合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人与自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它们都是我们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加了教材的亲和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
三、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引导,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提倡实行多元开放评价,摒弃传统固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拒绝教师单一的评价,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创造,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0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1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3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4
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5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6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7
我到承德县听了承德市小学数学评优课,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注重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
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本次评优课活动,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时,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这点值得我去学习。
五、对问题的理解深入、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本次评优课中,几位教师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课堂氛围平等和谐。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评价语言的多元化。
总之,本次小学数学评优课,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使数学课堂更精彩,更具有艺术性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8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9
感谢工作室给我这个机会,参加了历时两天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理论境界,更品味到了一位教师的快乐与满足。
本次的堂教学展示活动请了国家级的数学特级教师牛献礼、刘松、樊玉、叶鸿琳进行展示并针对授内容进行了讲座。四位专家带给我们的展示非常精彩,不仅设计新颖、思路清晰而且理念新颖、教法灵活。不仅为我们充当了授的样本,更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着核心素养的含义。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经验和感悟分享给我们,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使我对数学教学、对教师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数学堂应该是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讲明白。
牛老师从理解对应关系找到间隔数和树棵树的关系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讲授《植树问题》这节。通过点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建构植树问题模型,设计思路新颖。堂上学生通过推理—猜想—验证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从开始的拘谨到发现乐趣,尝试探索,到收获成功和快乐。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应该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习智慧。培养学生用数学观察、思考、表达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我们还应知道学会不等于会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学生自己“悟”出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他人的讨论和反思,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授,而要通过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教师去讲明白。牛老师的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整堂他没有去想办法帮学生区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而是淡话类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推理、验证,让学生理解对应关系,从而建立模型。通过练习验证了学生真正理解了植树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真正发生。
刘松老师为我们做的培训内容是《核心素养下数学程的整合与拓展》。他告诉我们何为整合与拓展,如何整合与拓展,并通过《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复习阐述自己的主张。
时代在发展,作为教师如果不求思变总有一天会像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被时代淘汰。未教师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要做重组程的设计师,要做连接世界的策划师。没有未教师,就没有未教育。我们要让教学真正发生。当下的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授前必须做好调查,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否则就是无效教学,就是“空转”。
三、上一堂真。
樊玉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思考我们一节的师生状态,我们和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被漠视过?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我们改如何改变,让自己的存在产生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樊玉老师用一个词语解读这个问题—表现力。我们和学生都要拥有表现力,把自己的优势变大,做到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得开心。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不能做一个不思进取之人,苟且度日之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更有吸引力,让上成为诱惑,寻找自己的亮点,发挥我们最大的优势。做一名学生喜欢、懂教育、会教书、会生活的老师,从而使自己享受教育、享受美丽。
四、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叶鸿琳老师的讲座让我清楚:对儿童讲,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犯错、优化的过程。对老师讲,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我们要相信儿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解释方法的机会。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儿童的能力,他们的笨方法可能是开启思维的起点。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0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1
通过数学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我对绘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相长,我一次一次的深刻慼受到教学绘本的独特魅力。绘本内容以相对轻松又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绘本教学资源确实好,但要上好一节绘本课实属不易。我们一直强调数学课堂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以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思考过槿,杜绝灌输式教学。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他才能多读、多想、多思、多多说。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绘本恰好给了我们优质的学习资源,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情景带入会使学习过程更流畅。学生读绘本不是要听老师或者别人怎么说,而是自己静心思考,大胆的说出来,像讲故事一样,或者以军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真正把阅读变成悦读,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德国教育学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的数学启蒙教育是从一本优质的数学绘本开始的。数学绘本的学习意义远不止这些,最主要的还是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具体实施数学绘本学习的过桯中当然也存在不足。课前由数学绘本做铺垫导入,由于学生本身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课堂前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度不好把握,特別是铺垫的时间长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鉴于此,在以后的数学绘本教学中应当注意时间分配。要做好这一点,精备课显得尤为重要。认淸教学的重难点,梳理绘本教学与本节新授课之间的联系点,做到心中有数。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邢。对其他老师提出的建议和方法及时消化吸收,采纳修改教学设计。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讨、分析问题,精心备课、认真备学生。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让其充分慼受数学绘本的价值,真正提高学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2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3
20xx年4月XX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在我旗举办的市级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此次学习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旗县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
这次比赛活动中,安排了小学阶段一直六年级各段的课程,一共有21位做课教师,活动安排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有3分钟演讲,5分钟粉笔字,以及做课教师对于课堂设计等方面的答辩等几个环节。充分且全面展示了教师各方面的深厚的基本功情况。下面就自己参加这次活动听的两节课以及当天做课的几位教师其他方面的基本功展示之后一点想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听石老师上的《鸽巢问题》这一课后,有以下的想法:
1、 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石老师从让学生在自己手中动手抽出扑克的游戏引入新课,创设合理的疑问,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本课新知,然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石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等方式合作探究,最后让学生汇报想法,然后归纳最终结论,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问题方法策略。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与此同时石老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二、是xx区的邢老师的图形的运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邢老师教学《图形的运动》中,几乎整堂课都始终让学生围绕着本课的重点——旋转三要素,进行活动与探索,而不急于给出它们,让学生从自身进行学习活动与合作探究中去感悟出描述图形旋转运动需要说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对于这几个词的理解与接受难度,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巧妙的设计渗透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还有她和学生交流互动起来感情色彩都是分外浓的,很能让学生放松下来,潜心思考,勇于探索。听起来就如同听人聊天一般。邢老师的课件并不华丽,但是对于本课重点的体现却十分明显。基本的素材全是生活中的实际。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与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在这次活动中,两位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的想法真特别”“你真聪明”“你表达的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参赛教师特别关注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没有把小组合作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且老师的数学语言也规范到位,这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观摩参赛教师演讲、粉笔字书写以及答辩等方面的基本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基本素质的不足与差距,在以后课余时间除了备课,还需重视加强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
活动虽然很短暂,但对于我们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以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展示中为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细细品味反思每堂课中的闪光的亮点供自己参考、学习、借鉴,俗话说有比较就会有鉴别。通过听课学习,使我认识到教育方面的改革体现为新的学习理念,也就是将学习看作是通过积极的活动参与建立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一思路出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探究、合作和对话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学习是一种享受,反思则是进步的最好方法。让我也在自己的教学中慢慢的尝试吧!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4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
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
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5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6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两年多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我结合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学习中发现并能讲出来的知识更有意义,理解更深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数学的教学过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相对会枯燥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整节课都很集中。因此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尤为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快乐学习、快乐记忆。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备圆形纸片,并在课堂动手剪拼成平行四边的形状,动手操作体会产生的缘由,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的趣味性。创设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常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工作中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评价也非常重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上进的心。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的务实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