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读后感
此篇文章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七天读后感 篇1
在假期里我读了马来西亚著名作家许友彬的小说—————《七天》。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白荷、健云、晓玲、君须和欧叔五个同学在上放学途中乘车时不幸翻入了一个不知名的大山洞。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平常看不到的景物:有被人们认为早已灭绝的总鳍鱼,有直冲云霄的大荷花,还有比人还大的巨蜻蜓。在那里他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老婆婆—————君顺失散多年的祖母。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都分别获救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合上书心里感慨万千,这几个和我差不多年龄,还有比我小的孩子在没有父母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竟然能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整整生活七天!七天,在平时看来也许只是短短的一周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可是在这些孩子看来,这每一天都像是一年。这七天,他们不知遭遇了多少磨难,这七天,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想念自己的父母;这七天,他们多少次在绝望中挣扎,多少次想要放弃,又多少次站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我真佩服他们,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纯洁的友谊,什么是团队精神,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具备友谊、担当,还要有责任感!虽然君顺比较自私,吃的喝的他都争着多一份,而且还挑这挑那,但是善良的'白荷处处让着他,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他。“我们一定能出去”这句话伴着他们艰难地度过了不平凡的七天,他们同甘共苦,誓不分离的精神让他们在危难中得救,我要向他们坚起大拇指。
《七天》这本书,作者用他特有的生动语言带我们飞到那片神秘的土地,让我成为白荷他们中的一员,在经历一连串艰难险阻之后,把回忆深深地留在我心中!
七天读后感 篇2
在书店看到《七天》时,一开始我是被封面上这“连续十七周位列《亚洲周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给吸引住的,而事实证明,《七天》名不虚传。
《七天》讲述了一个现实与幻想糅合在一起的温情故事,主要内容是一辆校车载着四位学生掉进了神秘地洞,在里面吃3亿年前灭绝的总鳍鱼,欣赏璀璨夺目的水晶花园,触摸直升机般的古蜻蜓……在这段磨练中,四位分别叫白荷、建云、晓玲、君顺的学生与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精神的蜕变,战胜了自己的缺点。跨过困难危险后,他们终于回到地上,温馨的结局让人难以忘怀。
虽说他们有过离难、仇怨,可那友情、勇气、坚持、团结却被作者许友彬浅白优美的文字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如此简洁,可让人感触相当的深。
在那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洞,五人随着零零碎碎的线索,艰难前行,不折不挠。我不但敬仰许友彬老师的'文字笔触,对那五人有趣曲折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给孩子看的书,让人欲罢不能的,大多都是书中的人物有过一惊心动魄、奇妙曲折的经历。这本书做到了,且写得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有这乳酪蛋糕的酸甜,水晶花园的美丽,更多的是人性的感情。
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敬佩的是白荷。她没什么特殊特长,但是她有一种魔力——用真诚的感情对待每一个人,让心与心的距离靠近。即使别人对她不是抱以好意的,白荷还善意的为他人着想。白荷的心灵美好的就像一朵纯美无暇的白色荷花,对每个人都绽放着最迷人的笑靥。而娇弱的晓玲知道有东西要与别人分享,不会独吞;勇敢的建云在朋友不见时,会不顾未知的危险寻找;君顺是个自私的人,对家人却很在乎。而欧叔是个可好可坏的人,贪生怕死也知道保护孩子。
这部华文经典,绝对让你赞不绝口!
七天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欧皮皮,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一个月50元零用钱还不够花,出现了经济危机,迫不得已帮爸妈做家务来索取报酬。但当他看到《家人为皮皮做事清单》上共计0元时,心里万分惭愧。皮皮爸爸为了教育儿子,提议让他参加爱心交换活动,皮皮一时冲动就答应了。
皮皮要去的地方时新疆和田农场,而马蛋蛋要来的是皮皮家,皮皮心里想:新疆一定是风景优美,瓜果飘香,想到美味的葡萄干就要流口水了。可欧皮皮万万没有想到,那里竟然是一片荒漠,风沙很大,灰尘很多,早晚很冷,中午很热。因为缺水连澡也洗不上。
欧皮皮的新家很聘请,新爸爸是个盲人,新妈妈看起来很苍老,还有一个8岁半的小妹妹。为了迎接皮皮的到来,新妈妈用尽家里的好菜,做了一顿丰盛的饭,小妹妹吃的香极了,可皮皮还是难以下咽。
同样,马蛋蛋也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没有做过轿车,没有见过喷泉,没有洗过热水澡,没有上饭店吃过大餐,没有玩具,曾经他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如今都实现了。但当马蛋蛋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他并不开心,他想到了远方的妹妹,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
蛋蛋在城市,皮皮在农村,不同的家庭环境,让两个人有所改变,皮皮从贫穷环境里,学会了节约,学会了忍受美味的有货,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关心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又学会了感恩。
蛋蛋很勤劳,为了感恩新爸爸妈妈的照顾,他卖报纸挣钱,买了一套茶杯给新爸妈做礼物。
皮皮和蛋蛋用行动体现了他们的善良和感恩的心。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感恩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的行动。
七天读后感 篇4
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从小视角去看这个社会能看到更多的黑暗面,故事的主人公们大部分都是本本分分生活的小市民,不论是偶然的正义挺身还是想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这个故事往小了说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活情感,往大了说也有社会现实、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想,而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个更好呢?
七天读后感 篇5
一辆校车在雨天突然掉进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上载有四个学生——善良的白荷、勇敢的健云、娇弱的晓玲和自私的君顺,其中,白荷和健云之间有着家族仇怨。四个孩子与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地下、地上历险。
这是一本温情、悬疑、爱情与仇怨并存的书——《七天》。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它的情感丰富,内容复杂。
第一次看时,我感到这书非常梦幻。写的.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恶梦”,有些地方变得模糊;第二次看时,自己好像身在其中,模糊的地方越来越清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书中,这些孩子们在山洞里苦苦寻找出口。第三天时,他们早已精疲力竭,可他们放弃了吗?没有!他们找到出口后在森林里迷了路,他们退缩过吗?没有!他们再怎样的绝望,也比不过他们那颗坚强、勇敢、抱有强烈求生欲望的心。是的!坚持就是胜利,世界上没有征服不了的山峰。我们要坚强地面对困难。我从前没有坚持的事,历历在目:
我曾学习游泳,因为怕水,退缩了。
我曾学习骑自行车,因摔了一次跤,害怕,再也不骑了。
我曾学习烧菜,怕火,连厨房都不敢进。
我是多么懦弱啊!《七天》告诉了我:坚持就是胜利。于是,在假期里,我给自己订了个计划:今年,我必须把这三样全学会!要勇敢面对自己。
“遇到困难,静下心来,冷静思考。”现在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记得有一次,布置墙报,我们需要彩打一些字,可校内不能彩打。怎么办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我静心思考。呀!对啊,我可以自己动手写哇!于是,我们准备了彩纸、画笔和剪刀,动起手来,自己做了美术字。这些字多美,比打印的还漂亮!
人生的路上,不该与别人比,要比的人是自己。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坚持到底,战胜自己就是胜利。现在,我慢慢学会了面对困难,开始学习骑自行车。我还是挺害怕,不过我懂得了,要用微笑来面对恐惧。我鼓励自己,只要坚持就会有回报。读《七天》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
七天读后感 篇6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