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原生家庭》读后感

2025/04/16读后感

此篇文章《原生家庭》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1

今天刚读完了《原生家庭》这本书,边读边做批注,感触很大,再加上最近断断续续在看电视剧《小舍得》,那思绪是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原生家庭》是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她通过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不合格”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这书也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极力推荐的著作。他在开篇的推荐序中这样说道: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和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真相。

不过这本书毕竟是外国作家的著作,即使翻译过来,读的时候也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却给了读者很大启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映射到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还有自己。我们身为家庭当中的一员,大多都会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比如,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可以强化家庭之间的关系,而贬损性的幽默则极具破坏性,因为孩子会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反复对小孩子开玩笑寻开心,那将是一个极具残忍的行为,极具破坏性的行为。还有许多家长以讲道理为名实则进行言语虐待,这些虐待行为都隐藏在家长教育孩子的面具之后,所以成年子女很难意识到其危害性。即使到了成年子女与父母对峙的阶段,父母也会打着爱的名义再次裹挟子女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必须得明白,家庭体系对我们的感受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因为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对待妻子的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可以反映出某种隐含的观念。在我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中,隐含观念是很重要的部分。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一些困难,父母会试图解决问题,家庭成员之间会坦率地交流搜索更多的解决途径,如果需要他们并不排斥寻求外界的帮助。但是,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家里出现一些麻烦事时,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愤怒、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应对也很死板,但却是他们熟知的方式,比如推脱责任、矢口否认、或者守口如瓶地不去碰触,唯独不去解决问题,或者思考以后如何再次去应对此类事情。

这本书到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其实一直在说,我们该如何与父母对峙。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好或坏的'。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是成年人,却突然发现自己还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时,他不免会感到很自责,很羞愧很尴尬,其实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而不是处处受限于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要通过与父母的对峙,使自己治愈童年时期的创伤,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书的最后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承认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爱我们,这一个现实真的很难。

当你理解了,什么是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意识到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可悲,但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因为爱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真正的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的心理真正的爱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2

早些年,陪着儿子读绘本,有一本立体书叫《我的情绪小怪兽》,讲的是一个头长尖角的小怪兽身上涂满了各种色彩,既委屈又无助。他不开心,可是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了。这时一个小姑娘告诉他,可以把他身上的颜色放进不同的瓶子里,黄色的快乐,蓝色的忧伤,红色的愤怒,黑色的害怕,灰色的孤单。当它们被一一装进不同瓶子的时候,小怪兽嘴角微微上扬,放松而平静,他此时身上只留下一种颜色,代表爱的粉色。

那时候读这本绘本,觉得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书,但最近读完了《原生家庭》这本书,才理解到了这个绘本故事的深刻。我不就是那个身上涂满各种色彩,混乱茫然的小怪兽吗?生活中被各种情绪裹挟着、纠缠着,把那些不明所以的情绪变成一把把利剑刺向自己或他人。

《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开篇写到: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在中国这个“百善孝为先”的社会里,乍看到这样的字眼,内心就会隐约浮动着不安和疑惑,似乎这是一种离经叛道,是对父母口诛笔伐的“战争”,对最亲最爱的人的`一种控诉。

反刍那些陈年旧事有何意义?我是在种种质疑中开始《原生家庭》的共读的。在读书会持续了七周的学习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场“战争”或“对决”,凶险艰难。“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一个发现自己和寻找自我的探险,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说:“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你的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我们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负责,但是成年后的生活很大程度是由不可控的幼年经历形成的。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总会莫名的焦虑,随着《原生家庭》的学习,我慢慢找到了源头。我从小就不独立,依赖性很强。爸爸沉默寡言,和我的互动很少,妈妈对我的爱充满了宠溺,她很多时候都处于对我的担心状态,“你长大后怎么活呀!”“你总是傻乎乎的,长大谁照顾你哦!”“你这么懒,以后饿死怎么办?”妈妈用爱的名义折断了我的翅膀,又担心我不会飞翔,长大后我成为了一个生活能力很差的人。未做妈妈前,还勉强可以自我照顾,当了妈妈之后,对养育孩子充满了焦虑。事情还没做,会先给自己贴上“你一定做不好”的标签,内心没有力量,操持孩子的衣食起居倍感吃力。

有几次和妈妈聊到这个话题,我明确告诉她:“我不懒,我很能干,我可以搞定我自己,我能搞定我的一切,收回你的担心,担心就是诅咒,请你祝福我,我已经长大了!”

当我把这些内容微信发给妈妈的那一刻,有悲伤,有难过,也有释放,还有一些愤怒。我突然发现自己带着“你不行”的咒语生活了太多年,从那一刻,我决定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一种解脱的力量慢慢的从心底滋生。当我发现、看清和允许这些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对妈妈反而生起了更多的理解。她从小没有享受到母爱,姥姥对她非打即骂,她不想我像他的童年那样,给了我她能给的所有的溺爱。所以,这种真正的和解,一定是从释放愤怒开始的。

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还会焦虑、不满,甚至愤怒,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情绪和我的孩子无关,那是一个小女孩在长大,我会拥抱那些“负面情绪”,给那个未长大的女孩更多的包容和允许。这是成长的必经路,在孩子身上投映出了我的匮乏不安脆弱,而这些裂缝,不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吗?我慢慢学着放手,儿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过多的干涉反而是伤害。就像我的人生应该由我自己负责一样。这样,人生才有可能趋向完整。

我很感谢文中所讲的:“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你没有因生气而变得卑劣。”

曾经我认为愤怒的情绪是羞耻和不堪的,现在知道,不要因为自己的怒火而心生愧疚,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并学着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不去为改变任何人而徒劳斗争,把“我很愤怒,因为爸妈没有给我爱”变成“我不会允许任何人控制我、贬低我。”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才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和你爱的人。

《原生家庭》为我提供了安放各种情绪的瓶子,让它们各归其位。亲爱的“小怪兽们”,希望你们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当我们褪去身上混乱驳杂的色彩时,那个温暖平静的我们一定会如约而至。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4

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肺炎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5

棍棒石头可能会打断孩子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他们分毫。确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觉到自尊性受损。

《原生家庭》一书曾说了一个48岁的牙医,菲儿的例子。虽然他快要50岁了,但还是对别人对他讲的所有事情都过度敏感。他无法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总觉得对方在嘲笑他。他觉得妻子在嘲笑他,病人在嘲笑他。他常常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琢磨白天大家对他讲过的话,任何事情都会往坏处去想。

咨询师询问了菲儿早年的状况,他犹豫了一会儿,试探着说:

童年时,父亲没完没了得取笑他,总是拿他开心,常常令他感到屈辱。当其他家人都以此为乐趣,哄堂大笑时,他愈发感觉到被孤立了。直到今天,菲儿还记得这件事情。还有更严重得,父亲经常说“不知道你是不是我亲生的,估计是在医院抱错了”。当菲儿问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时,父亲说只是为了逗大家开心而已。

愚蠢的父亲根本不知,当时的菲儿根本理解不到这是一句玩笑话。而是觉得他是父母捡来的,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才会经常在背后说我。童年的这些经历,对菲儿来说是如影随形。直到今天,还让他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

闺蜜晴雯是家中的老二,她有个姐姐和弟弟。父母生她时,本来想要个男孩。但最后却生了个女孩。父母平时干活累了,心情不开心时,就会旧话重提“本来要把你送给收破烂的人,但是你奶奶不愿意,所以才没送出去”。每次听到这句话,晴雯的眼泪就止不住得流,心理非常委屈。有时,弟弟姐姐还会拿他寻开心“说她是捡来的,而弟弟每次见到她,就直呼其名。”

在家里,只要哪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就骂他是蠢货。还说自己的命不好,生了这么个蠢货。晴雯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觉得是她没努力,才没考好,让妈妈生气了。长大后,到了工作岗位,只要一件事情没做好,她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整天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回到家后,看到孩子把东西乱放,她再也忍不住心理的怒火,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傻,都不知道把东西放好,整天惹人烦”。而此时的她,像足了当时骂她的妈妈。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观察和模仿是人最重要的2种学习方法。而对孩子来说,家人说什么她就会学什么。所以如果家长对孩子语言暴力,孩子以后将会对她的亲人语言暴力,这种语言暴力会代代相传的,是人永远不能摆脱的梦魇。

亲爱的家长,如果你还在对孩子语言暴力,请尽早收手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 篇6

在德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半年里,我有了一份很深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存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我们拘泥、执着于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这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性格缺陷的认知盲区,在这个时间点遇到这本书,我扎了进去。在我推荐这本书前,我想按照书的内容邀请你来测试下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性格的影响。可能是认知盲区,值得测!

如果你的回答里有1/3是。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有“毒”,性格缺陷十有八九由此毒炮制。想必此刻你的心理并不能接受。没关系,盲区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区,谁被拉出舒适区,都不会好受。

我在读这本书前,是有一个迫切的愿望的。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背景有关。可是当我绞尽脑汁去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发现仅靠自己这一支线,没有其它标的物做参考,很难有什么头绪。于是抱着探析他人成长模式的动机,我开启了此书。书的前半部分是许多个成长的案例。

有了对比,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线所处的真实空间位置,以及环境对其的交互影响。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意识到有很多比我成熟的灵魂,值得参照去追随成就自我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向来也懂,只是我之前没有看到实际的差距和可行的发力点。于是所幸躲藏起来,怜惜一个臆想中的单纯美好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比我悲惨的生命,心中升起一份对生活的敬畏,由此获得一份成长的力量感。现在我不想再在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正消极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对策和方法,来支持我找到成长的发力点。作为隐私,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事例。但我想总结书的方法论。

首先,去认知原生家庭的“毒”。读后感·这往往不易察觉和相信,因为原生家庭模式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尝试去剖析自己看不见的,一些习以为常进而合理化的问题;去承认被自己否认的事实。

其次,去和原生家庭做对峙进而尝试和解。当然直面问题会带来痛苦,打破平衡会有顾虑。成长的代价哪有轻松的呢?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对峙更容易,追求成长的信念更坚定。而这正是我推荐本书的最大动力。

德国的生活和书里他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活和成长的其它种可能。有了对比,再回头审视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赋有力量感。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求成长道路任重道远,但生命那么长,改善性格的缺陷值得付出努力,亦有可能实现。我坚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