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此篇文章《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1
一个伟大的作家比上帝多干了一件事——将命运的密码破译、交付给读者。
丈夫是足以影响国家前途的政治家,她也算是贵族。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与容貌美丽相结合的家庭,内部的情感免不了呈疏离状态。她的情感外泄只是迟早的事。
她性格奔放,情感炽热,一旦卷入自己参与制造的恋情漩涡,便由漩涡主宰了一切。不能说交际圈尖锐露骨的舆论压力没有作用,不能说血浓于情深爱的儿子没有作用。当时间让恋情由炽烈归于平淡琐碎,舆论压力与骨肉亲情显现出不容小觑的力量,与情感的失落一起撕扯着她孤独无依的'心。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她生命的凄美的谢幕。如何改变安娜的命运?也许要从源头修改密码——让爱情成为婚姻的主角。错误时候绽放的爱情之花最需提防,那是色彩炫目的毒蘑菇。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2
一个伟大的作家比上帝多干了一件事——将命运的密码破译、交付给读者。
丈夫是足以影响国家前途的政治家,她也算是贵族。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与容貌美丽相结合的家庭,内部的情感免不了呈疏离状态。她的情感外泄只是迟早的事。
她性格奔放,情感炽热,一旦卷入自己参与制造的恋情漩涡,便由漩涡主宰了一切。不能说交际圈尖锐露骨的舆论压力没有作用,不能说血浓于情深爱的儿子没有作用。当时间让恋情由炽烈归于平淡琐碎,舆论压力与骨肉亲情显现出不容小觑的力量,与情感的失落一起撕扯着她孤独无依的心。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她生命的凄美的谢幕。如何改变安娜的命运?也许要从源头修改密码——让爱情成为婚姻的主角。错误时候绽放的爱情之花最需提防,那是色彩炫目的毒蘑菇。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3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
故事叙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暂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对她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是她罪有应得的。可是从整个故事来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自身的名誉。或许,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羞耻,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勇敢。众观卡列宁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身边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眼睁睁的接受灾难的来临。而卡列宁娜呢?在一个如此阴暗的社会里,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宁愿抛弃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一种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精神。卡列宁娜虽然承认自己背叛了家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没有感到羞耻,即使在这个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因为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至高无尚的,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决定并不是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觉得她和渥伦斯基(情人)之间已经没有爱情可言了,因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这更加体现出她的勇敢,正如现在的人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去自杀的。
在那时的社会里,充满着阴暗,有的人选择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什么了,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没有思想,一种麻木,不懂得对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枷锁完全的束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们只在乎名誉和金钱。而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甘愿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即使遭受的困难会很艰巨,即使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们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脚步。在阴暗的社会里,他们的行为或许会遭众人的唾弃甚至整个社会的的抛弃与孤立,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众人成为行为不检的女人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耻的,她勇敢的承认了。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一个如此勇敢,叛逆,敢于与社会对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可是,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过!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给我带来一点触动吧: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时刻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约束,或者随波逐流,大学生活,更应该如此。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困难与失败,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即使没成功那又怎样?生活就应该多一点挑战,多一点尝试,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4
花一般的年纪,委身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如果非要说这段婚姻给了她什么,那就是无尽的黑暗,儿子只是那漩涡中的一丝火光,她需要的是一轮不灭的太阳。
他们,在火车站相遇,隔着玻璃窗,她美丽的脸庞,别有意味的.眼眸瞬间将他俘虏,也许在那个无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谈什么一见钟情有些仓惶,但是,爱了就是爱了。舞会上,他被她所倾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伦斯基的出现瞬间给她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感受到了脸红心跳,像极了少女见到心爱的人这般不安却甜蜜。她的不安驱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车外,她见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这段这不该发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伪装。沃伦斯基对安娜展开的热烈追求让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贪念着这美好的悸动,也许,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的,沃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赛马场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在他不小心坠马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被卡列宁所认为不齿,此时他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妇,因此早早的强迫着她一起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说:我的耳朵在听你讲话,我的心却满满的都是他,我爱他。她宣告了她对爱的宣言,此后,他们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宁好言的警告,沃伦斯基母亲关心的劝阻,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无异于废话,他们不会听从,爱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履行做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沃伦斯基为她放弃了去莫斯科晋升的机会,安娜为他冲破社会伦理的镇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充斥着的都是权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个权利死死的踩在脚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是又被拒绝了并以儿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安娜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卡列宁离开了,安娜怀孕继而又流产了,沃伦斯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痛苦的挣扎着企图自杀,是爱将他拉了回来,他来找她,看见一头短发的她虚弱的躺在床上,他们相拥,继而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国外,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那里,再没有别人,他们快乐得那么耀眼,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时,此刻的她还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许的。他们决定回去,然而,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人们称她为抛夫弃子的“妇”,将她视为上流社会的耻辱,见不到儿子,还要忍受着周边人的指指点点,这个时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压迫下心理的压力已经样她无法呼吸。
激情过后的沃伦斯基在朋友的劝说下越来越觉得权利的重要性,他开始忙碌的重拾他丢掉的东西。于此同时,沃伦斯基的母亲也不断的张罗着给他介绍年轻美貌的淑女,安娜年长于沃伦斯基,面对这种状况,她开始变得多疑,是的,她害怕了,害怕别人夺走她的幸福,害
怕沃伦斯基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怕她将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无情的丢弃。随着安娜的敏感神经质的不安全感出现丝丝裂缝,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也因为那种尴尬的处境而不再和谐。王妃的出现,沃伦斯基的不耐烦掐断了她仅剩的生气,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间袭击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灵,她变得疑神疑鬼,无理取闹,沃伦斯基最后也无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说安娜本身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大胆的冲破世俗的观念,但是她却也是愚蠢的,她对沃伦斯基说: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伦斯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她眼里再无他物,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没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怜的,把爱情当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这两点都在安娜身上呈现了出来,沃伦斯基开始被她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给吓退。当她发现王妃的介入之时,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静的坐下来解决这个第三者问题,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伦斯基和她离开这个地方,去没有王妃,没有他母亲干预,没有旁人指指点点的地方。而此刻的沃伦斯基想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权利。他说她多疑,说她无理取闹,但是在这点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对,在我看来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爱他,才会疑心他会放弃她,也是因为她爱他,才会这般对他无理取闹,不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对着一个自己不待见的人撒娇胡闹。造成这个结局的或许也因为安娜没有成功的和卡列宁离婚,以前看的电视小说描述的都是一个女人渴望得到一个身份,而在这里,沃伦斯基同样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情夫的称号。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救不了她,她无法自救。
在我看来安娜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了结这一切,她来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啸的火车来到之时卧向铁轨,开头的那一幕仿佛就预示着这最终的结局。终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点点,不用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沃伦斯基的爱,不用再被这时间的虚情假意所牵绊。镜头的切换,安娜张睁着眼睛,张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远方,似乎正在寻找着她想要的未来,一个不再有担惊受怕的小生活。沃伦斯基最后选择上前线,他想要用这最后的觉醒来表达他是爱安娜的,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真的争取过了。一个为情失去生命,一个为爱遗恨终生,这个结局充满伤痛。这不是道德的沦丧,是权贵之下人性的沦丧。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他们相遇继而相爱,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是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们爱的太过热烈,以至于不仅射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虽然柏拉图曾说过: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但是,有的时候暧昧却能给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码那样看来,还有目标,还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能够止于暧昧时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着她的蓝颜,他的红颜,那么一切应该会简单快乐许多。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安娜将永远以一个女神的形象活在沃伦斯基的心中,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沃伦斯基将永远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微薄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但是我们却都还没有表白。这或许就是朦胧的力量,友情总是最坚固,以朋友之名未尝不好。
当事情已经发生,在爱情里面,两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就该一起面对一切,不管喜与悲。张小娴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
最初的时候,沃伦斯基可以为了爱为她放弃权利,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有的东西始终无法抛弃,比如他对权利的贪念,她对孩子的不舍。只能说,有得必定会有失,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太少,安娜因为对孩子的思念而选择回来,其实事已至此,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她回来不仅不会给儿子带来什么,反而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儿子。既然当初已经选择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过于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太大的幸福。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战争里他陪她走过了爱情,却没有站在她身边拿出一个男人的强势为她争取自由,非但如此,他还接受他母亲为他安排的和王妃见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灵魂,还包括她的生命。
安娜为爱放弃生命,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为此放弃生命。不管怎么给女人下定义,是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不该为爱迷失了自己。当爱来临的时候勇敢爱,出现问题的时候坐下来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像勇敢抓住爱一样勇敢而洒脱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讲了三对夫妻的故事,奥博朗斯基和陶丽,安娜和丈夫卡列宁,列文和吉娣。书中提供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婚姻故事,在婚姻中会遇到的问题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奥博朗斯基和陶丽的故事版本现实中比较常见,奥博朗斯基不断有外遇,妻子陶丽困在生儿育女的家务中;妻子面对丈夫的外遇,虽然有愤怒,考虑到孩子抚养问题,原谅了丈夫。奥博朗斯基的外遇历程并没有止步于此,相反时不时寻欢作乐。社会中对于男女的婚外情适用两套评判标准,奥博朗斯基的外遇并不影响他日常生活。陶丽的选择是多数女性的选择,保存家庭的完整而选择原谅丈夫。
安娜和丈夫卡列宁的故事版本更加富有戏剧性。安娜去看望哥哥奥博朗斯基的路上,遇到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安娜跟丈夫卡列宁之间没有爱情,她恨卡列宁的虚伪,同时对于外遇也感到羞愧。安娜在公众场合与伏伦斯基往来,卡列宁的要求仅仅是不让伏伦斯基来家里。安娜在生女儿的过程差点难产死去,她祈求卡列宁原谅她的不忠,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安娜病重中伏伦斯基自杀未遂,康复后安娜带着女儿与伏伦斯基一起生活,并没有离婚。同居后的安娜被上流社会排除在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伏伦斯基,为了让伏伦斯基后悔,安娜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
安娜为什么会自杀,是因为爱情的.不可靠吗?安娜把爱情看得太重,她抛弃家庭和儿子,跟随伏伦斯基一起生活。安娜的选择,迫切断了社交生活,只依赖伏伦斯基的爱情,而这爱情在安娜看来,飘忽不定。安娜要报复伏伦斯基,唯一的方法是自杀,让他后悔。为什么安娜要报复伏伦斯基,因为他的爱情让她失去了一切,唯一可依靠的是伏伦斯基,是因为人在爱情中的易变的情感。安娜当时不选择这段婚外情,情况会好吗?也不一定,她已经看穿了丈夫的麻木,不能忍受这样的婚姻。安娜的婚姻不会一直如此风平浪静,她有不满一定会反抗。
列文和吉娣的故事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的版本,列文第一次向吉娣求婚被拒,当时吉娣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后来转头追求安娜,吉娣失恋,故事出现转机。吉娣去海边休养一段时间,并从感情的伤痛中走出来。列文第二次求婚成功,两人很快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列也最终从宗教中获得了慰藉,列文和吉娣的婚姻生活有争吵,但两个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人都有长期亲密关系的需求,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身为女性的悲剧。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6
昨晚把《安娜·卡列宁娜》看完了,是简版的,了解了大概内容。现在看书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书中有段话我始终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连左脸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夺走了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我曾经看到过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学的文章里。但我一直不明白,这就是佛学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吗?这就是“慈悲为怀”的阐述吗?为什么?
说不清看了这本书什么感觉。
“安娜在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一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当时的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但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她与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开,从而被上流社会抛弃,同时也被卡列宁报复。她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卧轨自杀。”
书中也有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结了婚,你爱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个女人迷篆…”
“对不起,我不理解这样的假设,怎么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么能在用过餐后马上又到面包店里去偷面包一样。”
“为什么不哪?面包有时那么的香,很难抵挡它的诱惑的1奥布隆斯基边说边笑。
列文也笑着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偷面包。”
奥布隆斯基大笑起来:“我遇上道学先生了。如果有两个女人,一个非常爱你,但你却不能给她爱;另一个为你牺牲了一切,而且对你无所求。你会怎么办呢?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假使你愿意听我的意见,我就说,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你始终如一,这是你的优点,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决不可能这样的,人生一直在变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叹了口气,没有回答。……
我在书外同样叹了口气。
人,太复杂,太麻烦了!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横是横,竖是竖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还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学时的一件事,有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抄作业,同学都意外,问:你怎么会抄作业?同学反问:“放着作好的饭菜不吃,为什么还要再去做?”
这是哪种逻辑啊?
安娜的结局比较悲惨,她得到幸福了?我以为没有,有也是短暂的或强装的,否则她怎会卧轨?
不同的社会成就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