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2025/04/20读后感

此篇文章道德经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2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3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4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5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6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十分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可是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此刻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能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此刻,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篇7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