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2025/04/26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大声告诉全世界:我足够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怜人,也不会有足够的自信说:这一辈子,我彻底了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我们每个人也是充满未知的,如何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掘全新的自我,这恐怕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既然这样,那倒不如先给心灵来趟正能量的旅行,净化心灵,重新出发。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这本书以一位都市白领阶层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记忆中依旧清晰的留存着前年此时,面临着毕业、即将参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对于这个充满未知的未来,感觉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样,剩下的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坚强的走下去,即使头破血流,那也不过是成长的代价。大家是不是也会常常在想,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工作、生活都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谁又会知道呢。生活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只愿到那时,我们都能以一颗积极的心去面对。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用最平和的心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是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既然我们不能掌握,那只能像书中所说"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而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寻找内在的真我。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过,也是,谁又会平白无故的去问自己"我是谁"呢。然而我们不妨从这一刻起,试着问下自己:我是谁?在抢救大厅的短短两年,见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见到太多生死之间,他们又有几人能明白内在的真我。为了一点小事寻死觅活的年轻人,若有一天当他想通为自己活着,活出自己的价值,不为取悦任何人,那他该有多后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命悬一线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旧是家庭,殊不知就连"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无力。身患重病,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年人,这漫长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没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样子。这看似简单的一句"我是谁",又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三个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题:重走青春。只要你愿意,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许疯狂,也许天马行空,但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妨大胆迈出这一步吧。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有时越是抗拒就越会持续,当真正放开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许病人是脆弱的,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更强大的心,去教会他们接受;也许病人是坚强的,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无限生命力,教会了我们活在当下。人们总说,医院才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没错,就在这样一个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不如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颗向上的心,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未知没什么可怕的,未来也未必会充满荆棘,既然这样,为何不调整好心态,准备遇见未知的自己呢!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简单的故事,简单的道理,读起来很轻松的口袋书,像一个老朋友突然的造访,推杯换盏之间互相聊聊得失荣辱,感慨下彼此的改变,第二天昏昏醒转,挥挥手继续走自己的路。也许大部分的道理都这样吧,嘴上纵有千言,心中实无一策,只是在找一个知晓自己的人好好倾诉一番罢了。彼此都非常明白,我们只是有些疲乏,找到地方歇歇当然是好的,但是路还得继续走下去啊。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是整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诸事繁杂,一天天的生活里,似乎什么都是新的,又似乎什么都发生过,有惊喜,也有波折。人潮汹涌,被推着走了很长一段路,仔细想想,还真觉得其实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仅仅只是根据自己不那么稳定的臆想,自己加工出来的概念。那些让你快乐或者不快乐的精神因素,大多也只是幻觉。反正对世界的认知也是糊里糊涂,想法子让自己高兴一点就是了呗。书中的道理我们都懂,无外乎是说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阿甘正传》里面讲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时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如果那个"未知的自己"真的存在自己的身体里,那我想他应该有着像阿甘一样简单的人格,知道为什么而奔跑,又该因什么而停下,大方地承认人生中的确存在自己完全无能为力的事情,总有回不去的时光,你应该出现却缺席的地方,你爱却不爱你的姑娘,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风吹落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诚实的面对自己,认真且豁达的生活,认识到一生是如此短暂,生命随时都会终止,命运是大海,当你能够畅游时,你就要尽情游向你的所爱,因为你不知道狂流什么时候会到来,卷走一切。

顾城说,"一个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会永远清楚无二的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颗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的结出苹果一样。"这个"自己"不是你的愿望,不是你的想象,不是吹来又吹散的风,他是大地,无论走到哪里,做了什么,都还在自己的命中。我们坚持着固执的理想,保持着难填的匮乏感,牢记着那些撕扯神经的遗憾,也许所爱的已不是彼时的种种,但为其付出的热情,也将我们的生命堆叠得精彩丰饶。它们代表着对平凡的生活中的一次次勇敢超越,就像一座神庙,即使荒芜,仍是祭坛。某一天,我们站在某个路口,闭上眼睛,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方向。

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回归,一次求证自己的冒险,越活越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是谁,从而坚决地从自身处境挣脱,不再计算利弊得失,全身心的投入对生命本质的塑造之中,我们的一切品质、一切愿望都在这场对质中获得意义。这本书本来也没有讲述什么真理般的深意,只是随着故事的演进,试图让读者拨开繁芜,看见这赤裸真实的生命罢了。水浒里面写鲁智深最后的结局用的一句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讲的就是这种顿悟,对自己的知晓与放下。所有的纠缠阻挡,新伤旧恨在这种认识之下就不再重要了,鲁智深是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是相通的,明白的人似乎自然就会明白。

曾经听说一个佛教典故,迦叶见佛祖拈花不语,破颜微笑,那或有时,我们见到那另一个自己,也会有那样的自在圆融吧。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3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

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她的书的时候,有一句话确实震撼到我,也瞬间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等等,那么你就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开心的那条神经应该很粗吧,也至此让我决定,往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最佳,要乐观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4

张德芬的《遇》看完了,说心里话,很荣幸遇到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安静的书,它也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是如此可贵。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一本好书应该多读几遍的一个原因,因为你也会因此发现一种生活的”唯心论“”自我论“,一种自我”重心“的认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想,这种自我”重心“的认知其实很重要。我们活着自我永远是不变的圆心。那么所有的一切,如爱,如情等等都应该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去构建的吧。就如”爱与孤独“中所说:关于爱关于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没你我也不能***,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码也得开心。这样看来保持特有的”孤独“还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难道你的意思是认了?逃避?那么…我有些糊涂了…”

“红楼梦中的贯穿始终的”有命无运“。以及张对”命“和”运“的解释似乎有些说不出的类似。”

“心灵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难道如你所说,是不是我想什么就能能成什么了?”

“似乎张德芬的这个”唯我论“有些方面类似胡适老头提倡的”易卜生主义“—————对社会及周围”丑陋“的承认,且完全的”个人主义“,她更甚,————”这丑陋既是你自我,内在的我“】

——————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读此书时,写下的。

当时,也跟朋友聊到这本书,提及书中的”人生马车理论“。张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辆马车,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运;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马车大而稳,即使路途坎坷,也应付得来。既所谓的”命好不怕运来磨“。但有些人则只能两个小轮子颠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说:张德芬(《遇》)太认命了,相对于《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更认同后者,我们应该主动地从内在改变自己,在去影响外在的一切。而非认命。

然而,当我回过头来再次带着问题,好好的认真仔细的读上一遍后。

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没读懂张德芬,都太狭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误解了张德芬所说的意思了。其实,张德芬阐述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后面她提到的”臣服“什么的来说吧,要说张德芬”认命“吗?我可以说,她”认命“的!要问张”唯心“吗?我也可以告诉你,她”唯心“的!但,关键她书里认的命,不是我们”潜意识“或者说狭隘的认为的那个命。她所认的命,是经”察觉“经”认知“的,那些客观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是历史,因为已经发生且过去了),是经过”真我“判别的。

同样,她唯的”心“,也是经过”真我“鉴定的,或者说这”心“就是”真我“。

所以,这些她表述的,认的,唯的。其实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5

最近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渐渐的认识、了解、掌控自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心灵的动力可以化为行动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们又在不知不觉的长大成熟。比如说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个对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难免会给我们各种你未曾遇见过的事,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在你心灵的积攒,对自己,对生活,亦是对人生的.认知,渐渐的熟知自己想要什么,慢慢的像大树般长大。因为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时,你便会不遗余力的拼命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卓别林曾说: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会写下你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每次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强大诱导力会驱使你变的更加强大,不问西东,一路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恍惚自己一年又长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时长大会是一瞬间的事,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会是一瞬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还从未谋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有个自己的样子。时间会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人们常说成功是无时无刻的你都一样优秀,也即把优秀变成一个习惯,习惯自己优秀的样子。没有人可以阻止你长大,长大会是一瞬间。

把控自己,遇见未知的你。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这样我们会犯些糊涂事,读张德芬的书知道她是心灵大师,会教会我们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后你会渐渐的熟知你的样子,你会明白什么事对,什么是错,我要做什么,该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然后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会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有时甚至琢磨不透,有时又比谁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年龄需要多多经历,更需要努力的尝试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需要我们去历练,在痛苦时去追寻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6

当初购买这本书,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准确说来,其实是因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有时候也因着自己的不着边际而困惑,所以,这“未知”二字,着实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称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真正考虑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看这本书的第一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帮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们,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痛苦过、彷徨过、失意过……我们时常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却不曾发现,这诸多的不如意,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于这个“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谓“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参悟得到“爱、喜悦、和平”这层含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快节奏模式下的我们,每天为了名誉、财富、地位等奔波劳顿,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最表象的东西,即所谓的“身外之物”,因此,我们忽视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即爱、喜悦、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爱。那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竟然摒弃了自己的“真我”,将“爱、喜悦、和平”用表象的物质蒙蔽。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名为《房前种树,屋后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华尔街纵横职场。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她却放弃所有,毅然回国,买下一块地,建一处房屋,房前种树,屋后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包括当时的我。然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看过这部《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过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义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种,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种,我将其定义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随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首先,人活着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生活在多重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寓于整体之中,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要处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寓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顾虑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认同。许多人寒窗数年,刻苦读书,其实不一定喜欢读书,或许在悬梁刺股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正呼啸着要冲出现实的桎梏。于是他们忽视真我,压抑那种寻求“爱、喜悦、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学,寻找高薪职位。可能到最后,站在人生巅峰的他们才意识到,归根到底,他们得到的,无非是地位高于他人时的优越感,同学聚会上被视为焦点的满足感,亲友见面时人人艳羡的目光……这些都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可是,这些又都是最为表象的东西,而他们把内心的真我——爱、喜悦、和平藏在了最深处。

《遇见未知的自己》对人生有许多高见,但我们若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书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难发现,其实许多事情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只是一直没有将其系统地解释出来。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就是书中“能量振动理论”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臣服于事实。于是,当我们绝处蓬生时,常常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认事实最大,而事实,恰恰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重新审视自己,我认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的心态还是很好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每当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总会想办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这些不如意,往往会使我收获颇多。同蒋方舟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不曾经历沧桑”。从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说生在农村,可我并没有经历那种寒门学子的艰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我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求学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两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孙山”是在20xx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那一次的考试,说是发挥失常,却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么踏实之人,况且是在那个需要张扬的青春年纪。在那个被成为“全市第一学府”的私立学校里,到处是竞争、攀比,学生之间的交谈无时不流露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虚荣。老师之间对于自己学生的攀比,使得那种因学习成绩好坏而划分的等级观念愈演愈烈,加之那个年纪的学生之间对于各自家庭、财富、地位等的虚荣,使得大部分人活在这种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证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愈显张扬,觉得自己从此高人一等。现在开来,还真是天真得可笑,换句话说,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也正因此,初三时的成绩极其不稳定,大起大落。说是落榜,现在中国教育这种大学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么可能真正让人没有学上呢?我不过是从省重点落到市重点。但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塑造出的学校,哪有不将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来有个传统,按照学生的成绩高低,依次分为宏志班、英才班和普通班。宏志班的层次,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经过此班级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成绩可以高于省重点的二类考生。而我,恰好处于不上不下的英才班,说不出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时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现实之后就迎来了意外的转机。开学没多久,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学校的新规定——英才班成绩出色的同学可调动至宏志班。我当时早已对自己失去信心,根本无心争取什么调动机会。但是,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我时常想,假如自己被调去宏志班,就会怎样怎样。但转念又告诉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虚荣迷失了心智才好,况且班上那么多比你成绩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觉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当命运的转机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刻,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至今仍记得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时的场景,也至今都弄不懂为什么老师没有调动期中考试的第一名同学而调动我这个第四名。直到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原来老师认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从我调动到宏志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母校——黑龙江省双城市第三中学,从此废除了这项制度,宏志班和英才班不再实行人员滚动制。所以,我的这次调动,空前绝后!正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我的人生从此出现转折,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感激这位老师。从前,我只当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实所得到的福报,是我的潜意识给予我自己的礼物,由此我更加领会了书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里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不过是纸上谈兵。”诚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后一种。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显得问题严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数,还不算很低,能够考一个好的二表本科了,这自然归功于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为估分过高,导致我以四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真是够潇洒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满面的时候也愁了几天,接下来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很轻松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复读”这个计划。除了心里有点因为即将上大学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绝大部分是母亲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届生,“回炉再造”。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这便也是潜意识的力量。因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事情的时候时常想,若是再来一年,我一定会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终,老天真的给了我一次“再来”的机会。事实证明,高考落榜,对我来说,的确是“又赚了一笔”。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绩。回想初中时处处比我强甚至考上省重点的同学,有很多都没有我如今的成绩。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运里出现的两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我一直坚信!

最后,我想说一遍文章结尾处老人给若菱的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中,却不知,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