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河流之上的烟火

作者: 陈建明2024/06/26随笔

每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流。

我生命中的那条河流,并不宽阔,也并不伟岸。

小溪得青山宜养,水清且浅,卵石与游鱼历历可数。两岸稻菽飘香。

炎炎夏日,一放学,我们便急匆匆冲至河边,扑通扑通跳入河里,涤去一天的溽热。彼时,夕阳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捣衣的妇人在金柳下摇落一声声银铃般的笑。水草丰美,万物生长,仿佛要将这滚烫的人间攒成诗、攒成歌、攒成画。

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光着脚丫,提着裤腿在河里逍遥,所到之处,吓跑了鱼,惊散了鸭,趁着大人们打个马虎眼,往溪流里一滚就地化成了一条泼剌剌的鱼。倘若静立于溪涧之下,还能听到大山在歌唱。

在一些有露的清晨,河面荡起了白雾。远山近水、田园村舍,都笼罩在如梦如幻的轻纱里。雾气缥缈,仿佛撩动轻纱,一叶轻舟就会分开白雾,满载着山间果实的芬芳与两岸稻菽的丰收,横江而来。

入夜,一切归于寂静,河流之上的村庄也沉睡于星星点点的萤火里。

别看河流温柔旖旎,偶尔也有任性发狂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温和,咆哮而来,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它冲破山的阻碍,岸的规制,狂奔数十里,肆无忌惮地吞没两岸的良田庄稼。洪水退却后,满目疮痍,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深思……

从涟水上游走出的我,心中始终澎湃着一条河流。它流淌过我的童年与少年,一路陪伴我成长,激励着我求索。最终,是河流的呼唤,让我又一次回到了这里,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涟水河畔,日夜聆听它如歌的流水。

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推进农村厕所改革、沿河两岸严禁养殖污染、严管工业污染、实施沿河风光带河堤工程治理等一项项河流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保护青山碧水,守护母亲河,是故乡对游子的召唤,也是一个游子对故乡深情的守望。

往日那略带野性的河流,重又恢复了清明如玉。

一条河流的光影里,总是留下无数不朽的诗篇。河流自远方而来,穿城而过。水的灵性与多情,山的伟岸与无私,造就了小城的秀婉与宁静。城以水而名,因水而兴。

曾经,这里商贾云集,楼阁遍地,宛若一处繁华的“小南京”。很多年过去了,那河流之上的舟楫催发,流年里不曾远去的桨声灯影,还久久徘徊在小镇人们永不褪色的繁华旧梦里。

小镇时光是慢的。青石老街铺面,家家门口摆满花花绿绿的百货南杂,往里一瞅,深邃幽远,一直通到时光深处。其实,屋后是一汪碧水,青石磊磊。河边捣衣的、洗菜的、洗马桶的,笑声、骂声,混杂在长长的吆喝里。小巷深处,古老的蓝溪桥横卧溪上。路面青石久远,显露出镜面般光滑的花纹来。凭栏倚立的石兽,蹲守人间已久,面目逐渐模糊。从桥这头抬脚迈上石阶,迎面就触及对岸的烟火。桥上三五知己碰面了,未及寒暄,车子篮子担子、锅碗瓢盆便叮当响作一团。凑热闹的,还有那袅袅的烟波。

小城枕山环水,抗战时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一些躲避战乱而搬迁至此的高等学府。著名的国立师范学院便发轫于斯。时光久远,国师李园不复,但弦歌不绝,仿佛又让人回到了那舟楫相接、辐辏相继的繁华盛景。

从古老的蓝溪桥漫步而行,秀美的沿河风光带延绵数十里。

溯游而上,墨溪河水波明澈,两岸白塔入云,青山倒影,风雨桥横贯如虹。夕阳西下,河上金光闪闪,映照着三甲古村落,也映照着广场上人们的笑脸。

沿河而下,则可直抵涟水河东岸。夹矗于湖光山色中的沿河风光带已成为美丽新城。人们傍河而居,晓看山色暮看云,尽情享受山水之城带来的安详与宁静。而在距离下游坝口不远之处,一座座新的家园正拔地而起。

夜幕降临,涟水河畔人声鼎沸,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开车漫行于河边,犹如走进了一幅秦淮河边的光影画卷。

小时候,我常常伫立于河边,遐想着小河流向何处。

一条河有一条河的走向,一条河有一条河的梦想,或奔腾入海,或润泽山川。从遥远的山间奔流至此的涟水河,携着人们诗意栖居与美好家园之梦,一路向前,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