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024/07/19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9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

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的启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教师要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们今天的师生仍然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教师要研究教法,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学中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总之,学校,教师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是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

一名90后女孩钟嗣源因热衷于传统文化,立志做一名传承者,决定毕业后去玉皇观做一名道士,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是当今社会十分罕见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减少。但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90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钟嗣源放弃了似锦前程,将自身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她牺牲了“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样做一名道士。钟嗣源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式地传承传统文化。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创新型地传承。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传承效果。在很多时候,大胆创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趋更为有效,在文化传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发达的互联网领域适时的创业,让传统因素与互联网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许会有更大的火花。在一边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文化,是值得选择的更好的传承方式。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我们便是这众多传承者的一员,我们应该始终不忘作为炎黄子孙的使命,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民族兴旺起来,使国家强盛起来,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传承之下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

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

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通过发帖提问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所选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要让学生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0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2

曾几何时,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独占鳌头。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阻碍文化创新;小到王道士从敦煌石窟中把一车车的文物拱手相送。这些历史的案例无一不显出在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后,是文化的疲倦感和无力感。在当今的世界潮流中,创新处于首位,在这么一个各国文化大杂糅的世界上,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

当代世界,科技和创新引领发展,文化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联系。数字敦煌是一个很早便开展并一直在进行的项目,该项目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个部分,运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来满足人们的游览、研究等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这便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来更好地宣传敦煌文化。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创新性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在当今社会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必不可少,而这种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适应的。我国重振丝绸之路,使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不仅传播了丝绸、茶叶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国的礼仪、文学等传遍世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更为世人熟知。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也伴随着我们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全世界开花结果,使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来展现在世界上。可见,传统文化通过国与国之间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播。

在“互联网+”的多媒体时代,我们应将传统文化通过媒体等方式来向人们传播。前不久十分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等传播平台,通过比赛的方式并制作成节目来传播中国诗词的魅力。《国家宝藏》也同样在这方面获得了国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历史剧的方式来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这些受到一致好评的文化类节目都将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来向国人展示。看来,在当今时代人们更易接受将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引领当今世界潮流,中华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才能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巅峰。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3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Q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4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5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间工艺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张择端画的。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清明上河国》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人都不到一寸,但是我们看得清楚人们做什么。

我国的民间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哦!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6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7

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

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8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通过发帖提问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所选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9

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

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0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1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2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3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3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妈妈亲切地说。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中国传统文化,我真的超爱呢。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4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6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7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xx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姑娘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8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厚植文化沃土,扎下稳固根基,保护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是历史的索引,要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人类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文明,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篇章,是古代智者先人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优秀文化可以催人奋进,亦可以发人深省,我们可以顺着文化这条索引找寻心灵慰藉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在学习中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又要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断探索新时期下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文化是思想的牵引,要把稳中华儿女精神之舵。文化是一种内生动力,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幻化成文字、诗歌、舞蹈、歌曲等各种形式,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补充能量、凝聚共识,是人类的心灵导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共同的文化牵引。民族文化能释放出“强磁场”,汇聚成“大能量”,将亿万中华儿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为中华儿女点亮心灵之灯、把稳精神之舵、照亮前行之路。

文化是时代的显照,要推动文艺创作大放光彩。文化的传承既要回望过去,也要立足当下,文化创作要紧跟时代节奏,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人间百态,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时刻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社会正能量,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为文艺创作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不断推动新时代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源于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天长日久的文化积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更加辉煌的新征程,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0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XX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1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

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3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4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5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7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8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9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0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1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2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姑娘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3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4

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5

我有幸参加了居美馨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学习,老实说,前两天我没有进入状态,认为“健康饮食”就是让我们吃素,心里有抵触情绪。渐渐的,老师们的精彩课程吸引我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让我越来越自惭形秽:原来我们这些所谓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其实早就忘本,失去了孝道,丧失了礼数,有的几乎让祖宗蒙羞了。几天的课程终于触疼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老祖宗对我们太仁慈了。

因为母亲一直坚持学习传统文化,还在她所在的学校推行《弟子规》的学习,所以她经常推荐我看一些书籍和碟片,如: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了凡四训》以及陈静瑜老师的《涵养女德学习之报告》等,从这些圣贤教诲中,我逐渐明白些许正确的做人道理,从中汲取有益自己成长的精神营养,也日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今年元月,我又参加了马鞍山市首届大学生“幸福人生”交流会,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一些观念,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一次震撼心灵。当我读到《孔子家语》中“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则故事时,被丘吾子深切的悲伤所感染,第一次留下惭愧的眼泪。试想:我们年轻的一代,真正孝顺父母的有几个呢?小时候都是父母呵护我们,好不容易盼到我们长大,我们又远去他乡读书。我在四川农大要待七年时间,只有寒暑假回家,回来的日子,大部分时间用来同学之间走动了,陪父母的时间很少;将来等到我毕业,要面临择业、成家,忙着经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了,有多少时间能回家看望父母呢?然而父母却一年年衰老,一天天行动不便,想起来我真是不孝,不仅不能孝养父母的心,连孝养父母的身都没做到,枉为人子啊。

感恩居美馨能在暑假组织这次传统文化进修,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陪陪母亲,和母亲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一起修福培慧,尽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尽一份孝心,让母亲开心,也以便将来为弘扬传统文化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祈愿贵中心能给予我和母亲学习的机会,末学将感恩于心。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7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关注,这让记者想起了一个人——栾传大,执著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14年前,时任吉林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倡导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后来,他提出的这一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推广至全国。

现在的栾传大已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副院长了,主管的事情很多,但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和实践仍“情有独钟”。日前,记者再次采访了他。

当记者向他提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时,他一语中的地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基础。”

他的这种执著态度,使我想起当初他开始进行传统美德研究的背景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上存在着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伦理道德滑坡。很多人对青少年的道德滑坡感到迷茫。这时的栾传大就是从“根”上来找原因,也从“根”上找“药方”的。他说,青少年的问题,要从教育上找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把自己本民族传统中最可贵的道德文化给忽视了。现在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将失传的东西找回来。

从1990年到现在,栾传大始终执著他的这种追求。他一方面笔耕不辍,在报刊上撰文宣扬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先后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另一方面,他一如既往地在中小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教育活动,实验区、实验校遍及全国,教育论文《执著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而且,由他牵头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每年都召开一次研讨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3次大型学术年会,探索并实践了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家庭、单位和社区4条教育途径。他领导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很多实验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学者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栾传大则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这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遗产、这些传统美德,对培育青少年基本人格的形成和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栾传大等一批热心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做着这种“薪火传播”的工作,应该说,他们做得十分认真,也有成效。但是,栾传大认为,他们毕竟是教育科研人员,他们的力量有限,影响有限,工作力度有限。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等问题无暇顾及,德育被束之高阁。”这个问题令栾传大“束手无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8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9

曾几何时,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独占鳌头。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阻碍文化创新;小到王道士从敦煌石窟中把一车车的文物拱手相送。这些历史的案例无一不显出在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后,是文化的疲倦感和无力感。在当今的世界潮流中,创新处于首位,在这么一个各国文化大杂糅的世界上,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

当代世界,科技和创新引领发展,文化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联系。数字敦煌是一个很早便开展并一直在进行的项目,该项目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个部分,运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来满足人们的游览、研究等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这便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来更好地宣传敦煌文化。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创新性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在当今社会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必不可少,而这种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适应的。我国重振丝绸之路,使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不仅传播了丝绸、茶叶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国的礼仪、文学等传遍世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更为世人熟知。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也伴随着我们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全世界开花结果,使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来展现在世界上。可见,传统文化通过国与国之间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播。

在“互联网+”的多媒体时代,我们应将传统文化通过媒体等方式来向人们传播。前不久十分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等传播平台,通过比赛的方式并制作成节目来传播中国诗词的魅力。《国家宝藏》也同样在这方面获得了国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历史剧的方式来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这些受到一致好评的文化类节目都将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来向国人展示。看来,在当今时代人们更易接受将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引领当今世界潮流,中华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才能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巅峰。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0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切。怀着这份感激,我们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长期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学习智慧;20世纪70年代,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过: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需要孔孟学说。世界上这些顶尖人物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文化,是定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道路,我们要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欣赏我们的祖先,重视我们的地球和家园。

念及善良,无非是父母的善良。《大爱无国界》、《大道至简》、《大恩不谢》;孝顺是认识真理、践行感恩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不能孝顺父母,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信用。子曰:“乐在《诗》,立于礼,乐在其中。”就是告诉人们从真诚出发,在社会上自立,做到和谐,践行人性为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道需要一个完整的观念,知道孝道就是知道感恩,把完整的观念融入生活,言行举止就是孝道。我们开始孝顺父母,然后传播开来。我们对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对老师和同学,对领导同事,对大众,无论走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合一。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顺是感恩,孝顺是善良。真正懂得孝道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才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也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照顾未来,不要因为现在的享受而浪费子孙后代未来的资源。如果为了眼前和暂时的利益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将来吞下这些苦果的将是我们的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和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师父曾经说过,“为人师表之道,不过是忠恕之道”。什么是「忠恕」?忠诚就是尽你所能,认真对待一切,善待同学、同事、亲人、朋友;“宽恕”就是“像一颗心一样”,也就是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心和别人比较。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团结如官”。这样才能更好的自立,达到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3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4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通过发帖提问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所选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5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6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7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8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过去的辉煌历史,更能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烈的自信心,激发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史诗,每一次进步中都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两汉时期儒家文化高度发展,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发展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从两宋时期文化广泛传播到明代的万国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印鉴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给予了华夏儿女深厚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和生长,散发着耀眼光芒。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脑海里立马就涌现出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关键词”,“长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提起“锦官城”成都,三国文化、茶馆文化都会让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归属和认同,一说起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摆”上“龙门阵”。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一个城市的“灵魂”,见证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为靓丽的名片。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一个城市的魅力能经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扮靓城市的发展蓝图,浸润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命力,把城市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座城市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长明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另一方面也是留住乡愁的“记忆”。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一座城市能否保持长盛不衰、屹立不倒,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时,必须传承发展好自身独有的历史文脉,如果都是“千城一面”,就无法激起人民群众对所生活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要保护好那些承载历史的老地方、老物件等文化“记忆”,进一步讲好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奋斗故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文化是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只会在传承中更加灿烂、更加耀眼。要点亮文化这盏“长明灯”,以文化温暖人心,以文化激励斗志,以文化凝聚力量,让奋斗中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远景。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0

这学期我选修了传统文化与养生这门课,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养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神,不仅是在文学上,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养生的道理,在这几个星期的上课中,我了解到了阴阳八卦的奥妙,还有佛家思想的博爱精神,还有道家的思想,身体内部的器官还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动,了解到许多养生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学的演讲,我也了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装,藏传佛教等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前的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自己学的是工科,对历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学习了之后我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也产生了很多乐趣,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传达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了解并发扬这些文化,代代相传,并能在工作和学习中真正的应用到这些,在养生中结合这些文化,是我们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动画版的释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扬佛法的不易,已经佛所传达的宽容,博爱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再者谈谈我对养生的看法,所谓养生,通常解释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养护,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在课堂上我们看过一个近一百五十岁的老人的片段,是我印象深刻,精神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修身养性,还有锻炼身体,了解文化,朗诵经文,平和自己心境等方面都做到才能达到较好养生的效果。

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只晓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我去探索和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其中优良的传统,与养生等融会贯通,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让我们身心都更加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1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立足传统文化产业,挖掘“赤水竹编”特色潜力,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网络视频达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国漫骄傲《哪吒之魔童降临》取材中国经典传统神话英雄故事,唤起文化自信……当打之年,“国货”正当“潮”,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民间民俗、非遗元素、经典文化中进行创新创意衍生,让“国潮”风生水起,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新步调,中国青年要扛起文化传承大旗、担起文化传承重任,当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结合中的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当代青年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结合。文化是连接历史与现在及未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的结合根本是旧与新、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化解与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也要不断挖掘、保护、整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价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正确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当代青年应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坚持文化创新,了解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在自我发展中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经典魅力和时代风采。

“国潮风尚”崛起背后的文化自信。

从时尚大牌到综艺节目,从非遗传承到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元素及文化,“国潮风尚”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时代风潮,也成为当代青年喜好的“复古热”,这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各方力量汇聚推动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下“国潮风尚”的崛起正是以时代创新创造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要对中国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国潮风尚”的背后正是不断的创新,有一种潮流叫做经典,有一种创新就叫做“国潮”,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以开阔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国潮青年”用传统定义“潮范”的文化精神传承。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是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是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从古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始终指导和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下,以90后为主体的“国潮青年”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主力军,无论是“国潮”还是“国学热”“传统文化热”,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当代青年正在用年轻的方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传统定义“潮范”,赋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时代光芒。

“国潮”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国潮”趋势势不可挡,“国潮”动力坚定而强大。当打之年,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在传统中定义“中国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担当,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2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3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4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5

“行止由心,但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做到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要呈现君子气象,勿傲、勿暴、勿怠……”这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郑州八中校长郅广武从外化、内修两方面入手,寄语全校师生。

在70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郑州八中围绕学校文化、课堂教学等,从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教师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着手,提炼总结,形成了“润固育养护”五位一体的“根文化”教育思想:以环境文化润根,以传统文化固根,以课堂文化育根,以课程文化养根,以三元合力文化护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八中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传统+现代”,以环境文化润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秋时节,记者走进郑州八中,校史文化大道两侧铜板上雕刻的经典名句引人注目。

该校整体规划建设了品苑、书苑、文苑等“七苑”空间,实现校园文化和公共空间的有效连接。

为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郑州八中还建设了地下综合体育馆,为体育、艺术等特色项目的开展扩展了空间,最大限度地营造主题共享式空间。

郑州八中一直重视体育教育。2005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田径、男篮、女篮都是郑州八中的王牌项目。

“利用地下公共连廊建设的开放式互动校史馆,是我校环境育人的一大特色。学校还围绕校史馆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郅广武说。

“浸润+熏陶”,以传统文化固根

郑州八中2024届尚德一班学生郭一琳入学后,学习了校本课程《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宽转弯,勿触棱”……经过熏陶,郭一琳有了很大变化,回家更知道关心父母的辛劳,与人交往时更注重自己的言行,时刻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放在第一位……

“这种方式也让我们在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牢记孝悌、谨行、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郭一琳说,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让自己受益匪浅。

该校融传统文化于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之中,从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借黄河文化等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文创展示、艺术展演等形式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成长,实现“文化润德”“文化固根”。

学校坚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开设了小梅花戏曲社团,吸引众多优秀的梨园小擂主走进八中,其中,-届学生孔莹等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实践+体验”,以课程文化养根

郑州八中的校史馆里有一张老照片,画面中5个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用仪器勘察、测量,生动的地理课堂跃然眼前。照片上的老师是已故的郑州八中地理教师涂金声。

涂金声自1952年郑州八中建校开始在该校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记者从郑州八中校史馆珍藏的涂金声日记中了解到,1978年,河南省气象局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在该校建立气象站。郑州八中气象站1982年建成,1983年正式观测。

“这18年中,不管白天黑夜、寒暑假、节日都不能中断,我和孩子们在这些日子里经过烈风、暴雪、天寒、地冻的考验,摸索出城市气象的一些规律。”涂金声深情地写道。

以“育根课堂”“守根节日”“暖根实践”等六大途径,提升学生智育水平,增强学生体育美育素养,落实劳动教育,着力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美好未来赋能,是郑州八中以课程文化养根的不变初心。

对于未来,郅广武表示,郑州八中将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接班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6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7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

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8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9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0

“行止由心,但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做到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要呈现君子气象,勿傲、勿暴、勿怠……”这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郑州八中校长郅广武从外化、内修两方面入手,寄语全校师生。

在70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郑州八中围绕学校文化、课堂教学等,从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教师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着手,提炼总结,形成了“润固育养护”五位一体的“根文化”教育思想:以环境文化润根,以传统文化固根,以课堂文化育根,以课程文化养根,以三元合力文化护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八中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传统+现代”,以环境文化润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秋时节,记者走进郑州八中,校史文化大道两侧铜板上雕刻的经典名句引人注目。

该校整体规划建设了品苑、书苑、文苑等“七苑”空间,实现校园文化和公共空间的有效连接。

为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郑州八中还建设了地下综合体育馆,为体育、艺术等特色项目的开展扩展了空间,最大限度地营造主题共享式空间。

郑州八中一直重视体育教育。2005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田径、男篮、女篮都是郑州八中的王牌项目。

“利用地下公共连廊建设的开放式互动校史馆,是我校环境育人的一大特色。学校还围绕校史馆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郅广武说。

“浸润+熏陶”,以传统文化固根

郑州八中2024届尚德一班学生郭一琳入学后,学习了校本课程《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宽转弯,勿触棱”……经过熏陶,郭一琳有了很大变化,回家更知道关心父母的辛劳,与人交往时更注重自己的言行,时刻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放在第一位……

“这种方式也让我们在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牢记孝悌、谨行、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郭一琳说,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让自己受益匪浅。

该校融传统文化于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之中,从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借黄河文化等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文创展示、艺术展演等形式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成长,实现“文化润德”“文化固根”。

学校坚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开设了小梅花戏曲社团,吸引众多优秀的梨园小擂主走进八中,其中,-届学生孔莹等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实践+体验”,以课程文化养根

郑州八中的校史馆里有一张老照片,画面中5个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用仪器勘察、测量,生动的地理课堂跃然眼前。照片上的老师是已故的郑州八中地理教师涂金声。

涂金声自1952年郑州八中建校开始在该校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记者从郑州八中校史馆珍藏的涂金声日记中了解到,1978年,河南省气象局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在该校建立气象站。郑州八中气象站1982年建成,1983年正式观测。

“这18年中,不管白天黑夜、寒暑假、节日都不能中断,我和孩子们在这些日子里经过烈风、暴雪、天寒、地冻的考验,摸索出城市气象的一些规律。”涂金声深情地写道。

以“育根课堂”“守根节日”“暖根实践”等六大途径,提升学生智育水平,增强学生体育美育素养,落实劳动教育,着力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美好未来赋能,是郑州八中以课程文化养根的不变初心。

对于未来,郅广武表示,郑州八中将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接班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1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2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从我们流入炎黄子孙的血液的时候,我们就肩负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牙牙学语时期,说出一句完整的家乡方言;从学习握筷时期,独立夹起一块菜肴;从学习诗词时期,能背诵一篇完整的诗词。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我们的行为告诉着大家,我们在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我们接触到越多的外来文化,当初学习了十八般武艺的孩子们如今却都丢掉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乐器早已蒙上灰尘,弹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体也早已僵硬,舞不动一曲惊鸿舞。他们转身一变成为了低头族,刷着抖音,玩着游戏。七夕节火不过情人节,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义,却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头偕老,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日本茶更闻名于世界……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我选择了薪火相传实践队,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来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这次寒假实践活动中很荣幸我被选为队长,想要出色完成任务的我顿时感到压力很大,每一次会议前认真做好功课,统筹安排队内分工是我应尽的职责。为了更好的安排任务,我将我们的队伍分成了三个组:秘书组、宣传组、组织组,每一组都有相应的任务。我本以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渐渐我发现很多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安排起来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顾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脚乱。其中,设计调查问卷环节让我记忆犹新,队员们的奇思妙想、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一刹那众口难调,最终经过一周的激烈讨论,队员们共同制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调查问卷。接下来就是发放问卷了,看似简单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让我顿觉掉以轻心,天气寒冷、遭遇拒绝、心态急躁,这一道道关卡时刻提醒我们实践的意义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坚定信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着,即使偶然遭遇拒绝也能微笑着回应;我们欣喜着,看着队员们接连完成任务,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著名作家北岛曾经说过,“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当下,处于时代节点的我们回望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应该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呼吸中。泱泱大国,赫赫华夏,我们不仅有傲人的传统文化,还有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如今的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并非一对反义词,当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用科技这把利剑披荆斩棘时,也别忘了传统文化地引领驱动。我们都应该明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提升传统文化地传承意识,是一项持久且深入的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3

我们会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但实践证明,若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大千世界里,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万情、 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改变着你。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正如《弟子规》在"余力学文"中所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力行(实践)与学文(学习)要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学以致用。

学习传统文化,一是长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先贤圣哲那里学到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的道理,特别是如何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东西,完全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做事处世。二是学理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其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厚积薄发的治学原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顺其自然的生存理念,等等,都会不断启迪我们,要我们活得理智,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懂礼仪。学习传统文化,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从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知礼仪,讲礼仪。我国的礼仪甚至发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成熟于商周时期。作为礼仪之邦,我们的先人最早脱离于蛮荒,进入文明。目前,我们的社会礼仪传统有失传的危险了,人们已经不十分讲礼仪,连给老人、小孩让坐都不多见了,确实到了提倡学传统,讲礼仪的时候了。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弟子规》是良师、是益友、是人生的起点,是大厦的基石,只要人人学习《弟子规》传承传统文化,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爱会随处可见,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会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做一个好老师,好同事。

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体会和感悟,弥补自己的过错,让所有的人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做人诚实做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也希望传统文化大论坛能够多在人们的生活中举办和宣传,使社会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4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5

昔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传承,在中华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谁能主领风骚,成为中华之根呢?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没有谁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在我心中,我认为,筷子和中国书法能当此大任。

婴儿时,长辈们用筷子蘸着各种味道教我们辨别酸甜苦辣,这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我们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我们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和普通百姓竟折腰。我们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来读懂中华文明。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着天,方的象征着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也是最初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

可能有人要追问,为什么我们不像美国人那样使用刀叉呢?孟子在他的文章中说过:“刀叉会令人想起杀戮和鲜血。”这实在是完美的的诠释。关于筷子,有许多风俗习惯。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吃饭不能敲碗;不能将筷子插在碗中间;捏筷子时不能将食指伸出等等。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观念,却代代相传。也许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去注意这些麻烦而无道理的规则。可是,难道筷子真的比不上西式餐具吗?若真是如此,孩童牙牙学语时,父母不会一遍又一遍教他们怎么使用筷子。我想,能够代代相传的',才配得上所谓“根”吧。

其次,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是中国书法了。

中国书法,被冠上了“中国”这一修饰语。这就代表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独创的。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家。颜体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欧体笔法有力险劲结构独特;柳体更是集颜欧于一身,字体优美刚劲有力。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在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地书写汉字。而书法则是书写汉字的最高境界。一个国家的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所以我认为书法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在。况且,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有那一点离开过汉字呢?就是我们现在教材的印刷体,不也是一种独特的书法体吗?

没有充实的精神家园,怎么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坚守自我,保持初心呢?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其特有的民族文明,又怎么会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呢?水立于源则长其河,树立于根则繁其叶。中国只有“饮其流者怀其源”,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6

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

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

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

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

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7

感恩,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让我有这一次机会来参加传承中华文化的学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心得体会。

感恩主办方,生活学习上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为我们考虑到了,在这里就象在家一样的温暖。

感恩学校的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弟子规》的机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历史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但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看到今天社会中的许多不良现象,看到孩子们的浮华,孩子们的躁动,看到孩子们的不礼貌行为,我心里非常不安,着急,总感觉现在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但总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总是很困惑。

总觉得这是社会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还会想,我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想法都会出现,通过四天《弟子规》的学习,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啊!孩子是无辜的,没人教过他们啊!实际上是我们没做好,是我们没教他们,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懂,通过学习我们懂了。的确,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把它丢了呢?为什么不把它传承下去呢?

是的,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得把它传承下去。这不只是蔡老师,李越老师,楚老师等几个老师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作为老师,身为母亲,我更有责任,所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该做什么。

我要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从我的学校做起。让《弟子规》走进我的家庭;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身边的人;我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学生,甚至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加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的行列。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8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要让学生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厚植文化沃土,扎下稳固根基,保护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是历史的索引,要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人类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文明,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篇章,是古代智者先人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优秀文化可以催人奋进,亦可以发人深省,我们可以顺着文化这条索引找寻心灵慰藉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在学习中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又要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断探索新时期下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文化是思想的牵引,要把稳中华儿女精神之舵。文化是一种内生动力,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幻化成文字、诗歌、舞蹈、歌曲等各种形式,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补充能量、凝聚共识,是人类的心灵导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共同的文化牵引。民族文化能释放出“强磁场”,汇聚成“大能量”,将亿万中华儿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为中华儿女点亮心灵之灯、把稳精神之舵、照亮前行之路。

文化是时代的显照,要推动文艺创作大放光彩。文化的传承既要回望过去,也要立足当下,文化创作要紧跟时代节奏,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人间百态,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时刻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社会正能量,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为文艺创作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不断推动新时代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源于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天长日久的文化积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更加辉煌的新征程,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0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1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2

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

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 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3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4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是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5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6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

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

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

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

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

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

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劳苦,你来到这里。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

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

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7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过去的辉煌历史,更能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烈的自信心,激发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史诗,每一次进步中都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两汉时期儒家文化高度发展,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发展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从两宋时期文化广泛传播到明代的万国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印鉴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给予了华夏儿女深厚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和生长,散发着耀眼光芒。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脑海里立马就涌现出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关键词”,“长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提起“锦官城”成都,三国文化、茶馆文化都会让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归属和认同,一说起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摆”上“龙门阵”。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一个城市的“灵魂”,见证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为靓丽的名片。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一个城市的魅力能经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扮靓城市的发展蓝图,浸润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命力,把城市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座城市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长明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另一方面也是留住乡愁的“记忆”。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一座城市能否保持长盛不衰、屹立不倒,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时,必须传承发展好自身独有的历史文脉,如果都是“千城一面”,就无法激起人民群众对所生活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要保护好那些承载历史的老地方、老物件等文化“记忆”,进一步讲好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奋斗故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文化是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只会在传承中更加灿烂、更加耀眼。要点亮文化这盏“长明灯”,以文化温暖人心,以文化激励斗志,以文化凝聚力量,让奋斗中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远景。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9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0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1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2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3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要让学生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4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

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

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

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

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5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6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