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街上的“绿房子”

作者: 邱风2024/05/08随笔

自从我记事起,就对街上的"绿房子"印象深刻。那时候常听父母说:"到街上的‘绿房子’里去发封电报!""这封信是街上‘绿房子’送来的。"于是,我对街上的"绿房子"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叔父在新疆支边,经常与家里有信函或电报往来。湾里的叔伯们有在外地工作、居住的,他们给家里寄钱,或商量大事,也常委托我的父亲到街上的"绿房子"去帮助办理。

据说这个房子是绿色的,建在公社(现在叫乡镇)所在地的小镇子上。山里人把小镇子叫做"街上".那时我还没上过街,心里总觉得"绿房子"一定是漂漂亮亮、热闹无比的地方,是给许多远方的亲人提供联络和帮助的地方,是承载了人们欢乐与期盼的地方,是人们心中的神圣之地。

后来有一次,我随父亲来到街上,并特意绕道去看看"绿房子".原来这里是邮政所,是一幢并不高大的平房,房子也不全是绿色,只是门窗被漆成了绿色,门前有一个大大的绿邮筒,最显眼的是房子大门上方,砌了一堵泥墙,墙面用水泥做了"人民邮政"四个绿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走进绿色大门,才发现里面的柜台和货架也是以绿色调为主,我这才觉得叫"绿房子"是名不虚传的。父亲似乎与"绿房子"里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悉,他与一位中年男子握着手,并叫我过去,让我喊中年男子"高叔".高叔是"绿房子"里的职工,很喜欢我,还把我抱了一下。后来才知道,高叔是当时全公社唯一的邮政投递员,负责各个大队、小队的报刊邮件投递。高叔有一辆半新的自行车,车身也是绿色的,车后架两旁一边挂着一个大帆布袋子,里面塞满了报纸、信件、包裹,车架子上还捆绑着一大摞邮件。高叔每天穿着绿色工作服,骑着绿色自行车,从"绿房子"出发,把邮件往外送,特别是来了电报,哪怕是晚上,也要及时送到别人家中。他每天都要走近百公里邮路,从早晨到黑夜,全靠一双脚和那辆半新的二八自行车。坑坑洼洼的小路和上山爬岭的陡峭路,自行车无法骑行,他就下车用手推,一边推一边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脸上的汗水。高叔是个热心肠,有时还会帮山旮旯的农民捎带一些日用品。深山里的人们,把高叔的到来看成一个节日,每次见到高叔,都会从他手中接过亲人的问候、朋友的祝福、家庭的喜讯、个人的快乐。是啊,正是这位绿衣使者,带给人们美好的一切。在街上"绿房子"里工作的那些年,高叔从未出现过一次误送,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呵呵地说:"习惯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学校盖在黄坳山凹子里,离街上要比家乡近许多,于是到"绿房子"里去的次数就多了。有时去帮乡亲们寄信、发电报,有时到那里去找报纸、杂志看,和高叔也越来越熟稔。我当时特意订阅了一份《武汉文艺》,是双月刊,每次都是高叔送到学校。要是没碰到我,他就会让传达室的柯老师转交给我,还在刊物封面写上我的名字,非常细心。后来,我随家搬迁,转校到另一个镇子续读高中,刚开始是借居在父亲的工作单位里。有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一个邮件,上面写的是父亲的工作单位,收件人却是我的名字。好在父亲单位人员不多,大家都知道我,邮件很快就转到我的手上。我当时诧异、激动,连忙打开一看,原来是最新的一期《武汉文艺》。我很惊奇:转校时并没到"绿房子"里去报备,也没告诉过高叔我现在住在父亲的单位里,可他是怎么知道我转到了这所学校、住在父亲的单位里呢?他竟如此负责地把一本小小刊物特地邮寄过来。那本刊物是那年的最后一期,以后没有续寄,我也没有去打听究竟,但这件事一想起来就心潮激荡,令我永难忘怀,感动至今。

新搬迁的镇子,当时也叫"公社",后来改叫"区","绿房子"也建在街上,在一条热闹的马路边。这里的邮政所和故乡的风格大致相同。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绿房子"沐浴春色,渐渐有了变化。首先是由平房改成小三层楼房,"人民邮政"四个绿色大字更大更高更显眼,我看着就感到格外亲切。我仍然常到"绿房子"里去看报纸,和这里的邮递员陈叔也混得挺熟。我每年在这里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有几年还是全区的订阅大户,陈叔给我送来喜报,还给我弄到一辆二手邮政专用的"永久"牌自行车指标,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之后,"绿房子"里年轻的工作人员逐渐增多,个个意气风发,其中一位女生后来成了我一位朋友的妻子,这使得我去"绿房子"看书、看报更方便了。

后来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先是在乡镇,之后又到了县城,总是与"绿房子"有割舍不断的情缘。我见证了"绿房子"从小楼变成高楼大厦,里面增添了新的业务窗口,配备了新办公桌、新电脑,拥有了投递专用车,开始办理个人邮政储蓄业务,推出零售信贷业务、快递物流业务,实现邮件投递和客户取件智能化……

我在城市里工作时,曾变换过几个单位,地址不在一处,但令我感动的是,"绿衣使者"们常常会把我信件上的原地址改成新单位地址,并准确地投递给我。过往频繁,天长日久,我与"绿房子"的关系从未间断,绿色橱窗里的报刊,微醺过我的文学梦;"绿衣使者"送来的用稿通知,带给我惊喜;还有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吸引我去阅读历史的同时,还过足了一把"收藏家"的瘾。

走进五彩缤纷的新时代,"绿房子"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一天,听在邮政工作的朋友诉说苦衷: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普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太多了,传统的信函形式逐渐衰落,邮政投递业务日益锐减。可爱的"绿衣使者"们在忧虑:虽说社会上出现了快递、专投、物流行业,可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平件怎么办?我听后亦是一声叹息,我感觉到,人民邮政为人民,那种"人民情节"始终在"绿房子"里洋溢着,但另一种在市场竞争中的无奈,让我对"绿房子"的伤感无法言诉。但是,这么多年同"绿房子"的不解之缘,使我深深地爱上了那一抹温暖的绿色。我依然坚定地相信,中国广袤的农村和乡镇街上的"绿房子",永远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