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亲人
前些天应老友绿茶邀请,参加他新书《读书与藏书》的分享会。那天他讲了一个故事:大学时因住集体宿舍,把求学期间积攒的几十箱书打包寄回了老家,放在他姐姐家的阁楼上,后来姐姐的房子卖了,新房主同意那些书可以继续存放。五月上旬,绿茶返乡,专门去看望了这些被他“遗落在老家的书”,这是数年来,他与他过去的书唯一的一次见面。
这个故事让我有些动容。他的那些书都很珍贵,包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当代西方学术文库”等大量经典丛书,涵盖克尔凯郭尔、胡赛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加缪、卡夫卡等世界级大咖的名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书很难搜集得如此齐全,绿茶在学生时代的藏书就如此丰富,让人羡慕。
绿茶与这些书的缘分可谓“爱中有痛”。这些书无论是被购买、收藏的过程,还是给“主人”提供的营养价值,都决定了它们难以被忘怀,但它们的确与拥有者分别得太久太久了,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仅有屈指可数的重逢;而现在,绿茶在北京的家已经被这些好书的新版本以及更多其他好书堆满,过去的书就不能寄回北京了,书与人,不得不继续“分别”的状态,这多像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关系啊。
绿茶说,就把那些书留在老家当个念想吧。对他的说法,我所理解的是,他找到了一个时常回故乡看看的理由。人对家乡的惦念,是很奇怪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之外,旧居、美食、一条河、一棵树,都会时常牵动人的心。这次绿茶回老家,发现自己童年时住过的房子已经拆除了,旧居的痕迹丝毫未留下。看到他在旧居原址上拍摄的照片,神色中有很容易被发现的失落。他留在老家的那些书,会在时光中保持原样,列阵等待着他吧,愿那些书永远安好。
之所以被绿茶与书的故事打动,是因为我也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那天在分享会上,我也讲了自己与书的故事:我二十多年前到北京的时候,为数极少的行李当中,就有三四十本书,我不嫌它们重,一本不落地都背到了寄居地。那些书跟随我到北京后,搬了无数次家,有时候藏在纸箱里,有时候放在书架上,但再没有翻开看过。不翻看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地带着它们呢?想了想,我说,那些书是一个年轻人本就微薄的财富中最为厚重的一部分,有这些书在,就像有亲人陪在身边,会提供一股精神力量的支撑,让人不孤独。
可是,就在两个月前,我把这批书以及其他一些书,都打包寄回了老家。收拾书的时候,用柔软的毛巾,逐一擦干净了它们身上的尘土。那些书的封面与部分内页,都开始泛黄了,但变旧丝毫没有影响它们的价值,反而让我觉得更值得收藏。妻弟在乡村的旧居翻新了,有整整一层的楼房留作我那些藏书的容身之所,崭新的书架已经打好,只等那些书逐一上架归位。那些书会长久地保存在那里,供需要的人看。当然,我回乡的时候,也会不止一次地过去与它们碰面,坐在它们的中间,继续我的工作。
在聆听和讲述这些人与书的故事的时候,心里想到,有的时候书会跟着人走,有的时候人会跟着书走,当年那些书是跟随着我离开家乡的,现在,它们先我一步回乡,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将来的某一年,我会踏着它们的返乡足迹,最终在老家实现“会师”,继续长相厮守的日子?这个事情,我没有细想,一时也不愿意细想,担心想着想着,就要忍不住付诸行动。
书不说话,但书对人的等待,静默且恒久。人对书的牵挂,多数时候是淡淡的,但这些情绪积累多了,也往往会左右人的人生轨迹。人与书的缘分,或许就是这样吧,没有负担与负累,只有陪伴与滋养,在人与书的互动与纠葛中,一生会额外多一些沉静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