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养育男孩》读后感

2025/04/20读后感

此篇文章《养育男孩》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1

我有一个没到两周岁的儿子,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对养育男孩这件事还有几分紧张。我觉得自己还能凭借回忆理解女孩的心思,而对于男孩的教育、男孩的特征等还较为陌生,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于是,当我在给宝宝选择购买绘本时,《养育男孩》这本书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拜读之后,我发现无论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一名小学教师,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在此总结回想一番。

看完这本书的第6章“母亲与儿子”,我意识到,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母亲的关爱,宝宝的依恋也让母亲感到幸福。我会多陪伴他,多鼓励他,使他充满信心,和他看一起画书,陪他听音乐玩玩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多对男宝宝讲话。培养他的运动能力,因为男孩需要锻炼肌肉,这样也会有利于书写等精细动作的发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鼓励他学做饭,然后一起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母子之间不仅需要感性的接触,也需要理性的交流。只有优秀的母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我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还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母亲越来越全能了,孩子却越来越缺失父亲的陪伴了。父爱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应该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我想父母之间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做到很好的沟通协调,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更利于男孩的成长。男孩需要有领袖,需要有规则,需要规则公正合理地执行。我一直就有些担心会宠坏了孩子,这一条建议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的第8章“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意见。其中有一个科茨沃尔德实验是我印象深刻的,英国莱斯特郡科茨沃尔德中学做了一个实验:上英语课的时,男女生分开授课,老师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也调整了教材和授课方式,男生班还设置了写作强化和精读课。这个实验进行了两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男孩、女孩们的成绩都有提升,原来分性别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分,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注意力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者分析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注意到了男孩、女孩的区别,在这种环境里,男孩和女孩都能放松下来,男孩更加坦率,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担心自己暴露不足而故作生气;女孩也变得更加自信,不必担心受到男孩的攻击。虽然分性别开设班级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进行不少学情分析或分层教学设计,我们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却很少会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虑,这也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注意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就是“男孩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书中论点: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子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他们仍处在“粗放式发育”阶段,更渴望到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无法老老实实的坐很长时间。许多国家对此得出一个代表性结论:男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但是,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这样,男孩的年龄总是比同班女孩的年龄大一岁,在智力方面,男孩已经和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这本书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教育情况来做总结,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国情,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与男孩和女孩的相处,教育上也都必须是要有区别的。旺盛精力的男孩在目前学校环境中很难得到宣泄,如果没有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富有创造性的事,他们肯定会惹是生非。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些活动,如野营、毕业典礼,这会让他们铭记一生。我们可以利用男孩子爱玩、需要体验式成长的特性,多与他进行一些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模拟生活,去了解纪律、交际、礼仪;针对男孩们的弱项——语言和表达能力,给予特别的帮助,比如转为男孩们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是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离婚率增高、单亲家庭增多、男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很多男孩得不到爸爸们很好的照顾,而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因此,小学应该引进大量的男教师。目前来看,我们学校和我国大多数学校男教师的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有待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的重视。

一本好的书是需要多次的去与它接触交流的,我想每一遍的再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当我再次拿起它时,都会有更多的收获,在育儿和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2

对于一本不到200页的书,看了这么久,算是比较慢了。毕竟,前不久我也是一口气挑战了近300万字的网络小说啊。不过,目的不同,看得速度也不同,看这本书时,多少还是希望可以收获到一些东西,能够在接下来与润润小朋友的相处中,给与他一些帮助和支持。

书中后面提到学校教育,当然,不论是谁,通过一本书来改变学校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学校都是相对体制化的,都是要照顾更多数孩子,所以,规则设计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的。而且,很多学校的老师,可能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怎么做人,怎么做好一个老师,确实会误人子弟。书中提到一个体育教练,以前应该是个足球队员,在给学生上课时,言语粗鲁,甚至告诉学生要直接去揍对方的队员。被问到时,他觉得这帮孩子很弱,他只是说说,孩子们不会有胆量去做这样的事。如果碰到这样的老师,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他所管理的球队。书中提到了一个老师,被视作行为榜样,是一个美术老师,美术课原本是女孩子居多,也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的功课,但是,在这个规模较大的乡村中学,这个课却很受男孩子欢迎,原因是,这个美术老师太好了,他热情,积极向上,也不失严厉,男孩子都觉得他很酷,他还为学校组织冲浪大赛,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冲浪运动员,他还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甚至还能教孩子们编织,学校掀起了一股男孩学绘画,雕塑的高潮。

这就是行为榜样,也是我们理想中老师该有的样子。他们不仅仅是个老师,还自身优秀,自带气场,可以影响到学生,让学生愿意主动的与之学习。虽然,我记忆里没有这样的男老师,但是,我们高中的时候,全班男生都喜欢英语课,主要是喜欢我们的英语老师,晓红老师,她身上也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让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喜欢,她每节课都会提前几分钟进教室,然后打开录音机,播放那些经典的英文歌曲,她只教了我们一年,估计那一年,也是很多男生的英语水平巅峰了。后来,每次听到《yes today once more》都不禁会想起晓红老师。

也许每个学校里面都会这样的老师,也许一个,也许几个。他们会影响到孩子,他们是孩子的行为榜样,因为他们,这个世界也美好了很多。书中后面提到了一个小故事,我觉得挺好。

8岁的戴维遇到书写困难,对于这个年纪的男孩而言,写不好是很正常的,但是,戴维的父母发现,过去的两年,孩子一点都没有进步,所以,他们很着急,他们知道戴维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们担心老师会因为他糟糕的书写而认为他愚蠢。后来,他父母咨询了有关人士,并得到建议,做职业治疗。于是,一位叫布朗的治疗师,开始帮助戴维治疗,他发现戴维整个上半身的协调能力很差,不仅仅是手的问题,他难写好字,是因为他无法坐稳,手臂也无法有力的握笔。后面,戴维开始了一系列的练习,平衡、旋转、蹦床,目的是使后背肌肉变得强壮有力,以及增强后背、肩膀和胳膊的协调能力,这个训练历时了6个月,每天半小时,好在练习比较有趣,戴维的父亲也陪着他一起练习,戴维最终坚持下来了,6个月后,戴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练习也停止了下来。后来,戴维虽然还是需要有意识的的放松全身,但是,书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成为班里面的前几名。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一来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很多方面,比如写字。也许我们不注意,就会觉得,小孩子写不好字是正常的,我小时候写字就不好,直到现在也不好。虽然,写字不好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关注到一些细节问题,很可能会发现,问题的原因,也许是其他的问题。有时候,原因未必那么明显,就像写字不好,需要牵扯整个上身的协调性,也是很难发现的。

再有就是找到问题,能否科学的进行训练。训练的同时,能否给与更多的陪伴。很多时候,由于工作原因,家长往往把孩子交个老师,交给学校的老师也好,或者交给补课的老师,认为,孩子只要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就会有好的结果,实际肯定未必尽然。否则,那每年不知道培养出来多少郎朗,多少个李云迪。很多培训机构,不过是个盈利机构,走的是流程和标准,老师不过和工厂的工人一样,是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不要对其抱有太大的期望为好,否则,不免会失望。

这本书看完了,不过,孩子教育这个话题,这个事情本身,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听到或者看到相关的文章或观点,能够记录下来的,我都会记录一下,随着润润的成长,有些东西一定会用得到。不管是直接用于我们的教育,或者,帮助我们判断孩子的行为,帮助我们判断学校和老师的行为。兼听则明,不管是外国人写的书,还是中国人讲的课,我们读来听来,加上自己的分析和逻辑判断,取其可用之处,为己所用,即可。

养育男孩也好,女孩也好,都是一个大项目,长过程,还是那句,一致行动,如沐春风。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3

我有一个没到两周岁的儿子,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对养育男孩这件事还有几分紧张。我觉得自己还能凭借回忆理解女孩的心思,而对于男孩的教育、男孩的特征等还较为陌生,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于是,当我在给宝宝选择购买绘本时,《养育男孩》这本书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拜读之后,我发现无论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一名小学教师,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在此总结回想一番。

看完这本书的第6章“母亲与儿子”,我意识到,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母亲的关爱,宝宝的依恋也让母亲感到幸福。我会多陪伴他,多鼓励他,使他充满信心,和他看一起画书,陪他听音乐玩玩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多对男宝宝讲话。培养他的运动能力,因为男孩需要锻炼肌肉,这样也会有利于书写等精细动作的发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鼓励他学做饭,然后一起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母子之间不仅需要感性的接触,也需要理性的交流。只有优秀的母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我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还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母亲越来越全能了,孩子却越来越缺失父亲的陪伴了。父爱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应该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我想父母之间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做到很好的沟通协调,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更利于男孩的成长。男孩需要有领袖,需要有规则,需要规则公正合理地执行。我一直就有些担心会宠坏了孩子,这一条建议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的第8章“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意见。其中有一个科茨沃尔德实验是我印象深刻的,英国莱斯特郡科茨沃尔德中学做了一个实验:上英语课的时,男女生分开授课,老师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也调整了教材和授课方式,男生班还设置了写作强化和精读课。这个实验进行了两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男孩、女孩们的成绩都有提升,原来分性别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分,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注意力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者分析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注意到了男孩、女孩的区别,在这种环境里,男孩和女孩都能放松下来,男孩更加坦率,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担心自己暴露不足而故作生气;女孩也变得更加自信,不必担心受到男孩的攻击。虽然分性别开设班级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进行不少学情分析或分层教学设计,我们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却很少会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虑,这也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注意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就是“男孩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书中论点: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子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他们仍处在“粗放式发育”阶段,更渴望到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无法老老实实的坐很长时间。许多国家对此得出一个代表性结论:男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但是,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这样,男孩的年龄总是比同班女孩的年龄大一岁,在智力方面,男孩已经和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这本书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教育情况来做总结,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国情,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与男孩和女孩的相处,教育上也都必须是要有区别的。旺盛精力的男孩在目前学校环境中很难得到宣泄,如果没有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富有创造性的事,他们肯定会惹是生非。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些活动,如野营、毕业典礼,这会让他们铭记一生。我们可以利用男孩子爱玩、需要体验式成长的特性,多与他进行一些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模拟生活,去了解纪律、交际、礼仪;针对男孩们的弱项——语言和表达能力,给予特别的帮助,比如转为男孩们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是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离婚率增高、单亲家庭增多、男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很多男孩得不到爸爸们很好的照顾,而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因此,小学应该引进大量的男教师。目前来看,我们学校和我国大多数学校男教师的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有待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的重视。

一本好的书是需要多次的去与它接触交流的,我想每一遍的再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当我再次拿起它时,都会有更多的收获,在育儿和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4

我记不得在什么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故事应该是一个中学生写的,大概的意思就是,孩子和妈妈吵了一架,吃完饭,父亲说儿子,陪我下楼走走,然后,父亲跟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我不允许任何人欺负***妈,你也不例外,希望你以后要尊重她。当时,觉得这个父亲真厉害,而这个孩子不仅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更加的崇拜自己的父亲,相信长大以后,也会懂得尊重女性。

今天在看《养育男孩》时,也有类似的故事。书中讲的是一个14岁的男孩萨姆,原本吃完饭他的任务是刷盘子,并且有洗碗机,工作并不困难,这个任务他从9岁就开始做了,但是,某个晚上他没有洗,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比妈妈高了,他隐约意识到,妈妈不能再强迫我做什么了。当第二天妈妈打开洗碗机时,发现,里面的盘子都长毛了。妈妈自然是大发脾气,问他是怎么回事,但,萨姆双手叉腰,怒气冲冲的开始顶嘴。而这时,萨姆的爸爸在客厅里,正在看报纸,他听到了厨房里的.声音,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对他的暗示,他内心深处的某个东西正在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他放下报纸,大步走到厨房,斜靠在冰箱上。萨姆能感觉到他的到来,能感觉到力量发生了转变,爸爸久久注视着萨姆,对萨姆说了一些令他难忘的话

“不要用这种强调和***妈讲话,否则我得管管了”

这时,萨姆的妈妈可以好好的教导萨姆了。

这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合格父亲的基本素养和逻辑。说素养是因为尊重女性就是最基本的素养,而说逻辑,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一定是同一战线的。否则,一个立规矩,一个拆台,孩子就会钻空子,就会取巧,就会变得无法无天。爱孩子不是让他无法无天。

我记得余世维讲管理课时讲过一个他家的例子,说孩子有一个阶段就是爱看动画片而不按时吃饭,到了吃饭时间,你叫他,他根本听不见。于是,余世维就联合孩子妈妈,一起搞了一个“春风行动”,到了吃饭的时间点,就叫孩子吃饭,但其实算准了孩子看动画而不吃饭,于是他们就把饭统统吃光,并且,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冰箱也是空的。当孩子看完动画片,过来吃饭,发现饭都没有了,他们还很无辜的说,叫你吃饭,你没过来,以为你不饿,我们就都吃了。孩子去冰箱找东西,看到冰箱也是空的,于是就绝望的哭了起来。但是,他们还是狠下心,要坚持,孩子饿一顿,没有关系。孩子回到自己房间一直哭,妈妈就想起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第二天一早,妈妈早早起床做饭,发现孩子也早早的下来等着开饭,以后再叫吃饭,立马到桌子旁边。

虽然不敢说这个案例是否能够管用,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行动一致,否则,如沐春风的行动,最终可能也是失败告终。而作为父亲,更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关心妻子,尊重妻子。而这,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受益无穷。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5

我记不得在什么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故事应该是一个中学生写的,大概的意思就是,孩子和妈妈吵了一架,吃完饭,父亲说儿子,陪我下楼走走,然后,父亲跟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我不允许任何人欺负***妈,你也不例外,希望你以后要尊重她。当时,觉得这个父亲真厉害,而这个孩子不仅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更加的崇拜自己的父亲,相信长大以后,也会懂得尊重女性。

今天在看《养育男孩》时,也有类似的故事。书中讲的是一个14岁的男孩萨姆,原本吃完饭他的任务是刷盘子,并且有洗碗机,工作并不困难,这个任务他从9岁就开始做了,但是,某个晚上他没有洗,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比妈妈高了,他隐约意识到,妈妈不能再强迫我做什么了。当第二天妈妈打开洗碗机时,发现,里面的盘子都长毛了。妈妈自然是大发脾气,问他是怎么回事,但,萨姆双手叉腰,怒气冲冲的开始顶嘴。而这时,萨姆的爸爸在客厅里,正在看报纸,他听到了厨房里的声音,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对他的暗示,他内心深处的某个东西正在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他放下报纸,大步走到厨房,斜靠在冰箱上。萨姆能感觉到他的到来,能感觉到力量发生了转变,爸爸久久注视着萨姆,对萨姆说了一些令他难忘的话

“不要用这种强调和***妈讲话,否则我得管管了”

这时,萨姆的妈妈可以好好的教导萨姆了。

这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合格父亲的基本素养和逻辑。说素养是因为尊重女性就是最基本的素养,而说逻辑,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一定是同一战线的。否则,一个立规矩,一个拆台,孩子就会钻空子,就会取巧,就会变得无法无天。爱孩子不是让他无法无天。

我记得余世维讲管理课时讲过一个他家的例子,说孩子有一个阶段就是爱看动画片而不按时吃饭,到了吃饭时间,你叫他,他根本听不见。于是,余世维就联合孩子妈妈,一起搞了一个“春风行动”,到了吃饭的时间点,就叫孩子吃饭,但其实算准了孩子看动画而不吃饭,于是他们就把饭统统吃光,并且,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冰箱也是空的。当孩子看完动画片,过来吃饭,发现饭都没有了,他们还很无辜的说,叫你吃饭,你没过来,以为你不饿,我们就都吃了。孩子去冰箱找东西,看到冰箱也是空的,于是就绝望的哭了起来。但是,他们还是狠下心,要坚持,孩子饿一顿,没有关系。孩子回到自己房间一直哭,妈妈就想起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第二天一早,妈妈早早起床做饭,发现孩子也早早的下来等着开饭,以后再叫吃饭,立马到桌子旁边。

虽然不敢说这个案例是否能够管用,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行动一致,否则,如沐春风的行动,最终可能也是失败告终。而作为父亲,更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关心妻子,尊重妻子。而这,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受益无穷。

《养育男孩》读后感 篇6

没有遇见安东尼·饶博士著作的《如何养育男孩》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焦虑的妈妈。那时的我刚刚生完二胎根本无暇顾及大宝,于是我急切的把大宝送至幼儿园。我以为分离焦虑不会持续太久,然而哭泣、喊叫、拉扯和推搡很久都充斥在我和大宝之间。当时的我既疲惫又沮丧,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直到在樊登读书会节目中看到饶博士这本书。本来我是不抱希望的,因为之前买了一堆育儿书籍都感觉实用性不强,收效甚微。对于没有多余精力的我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关键,幸好遇见了这本书。

书中的第一部分先讲了男孩儿的特性。因为男孩大脑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控制身体活动、空间意识和分类信息的区域,而女孩的大脑重交流与人际,所以他们好动、顽皮、甚至会有很多不良行为,当他们跑跳、旋转、喊叫甚至在你叫他时无动于衷,都只是因为他是个男孩。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孩比男孩好带。

帮我们了解了男孩的特点之后,第二部分饶博士就通过案例针对如何培养男孩8大能力进行了阐述。饶博士认为培养男孩的社交力、共情力、运动、自控力、面对失败的能力、奇幻思维、耐挫力、与老师相处的能力是养育男孩的.关键。

其中有两个案例我印象特别深。一个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几个男孩不好好喝果汁并往里面吹泡泡时的处理方式,老师把他们的杯子拿走了,然后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这样做,我就把杯子拿走。”接着她把杯子放到了男孩们能看到但够不到的地方,尽管男孩又哭又闹,老师说:“不行,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她就说了这么多,没有喊叫和训斥,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还有一个是饶博士推荐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书里那位妈妈的做法,故事中小男孩马克斯经常在家里搞破坏,当妈妈让他停下时他就像野兽一样冲妈妈大吼,然后妈妈就让他上床去。他在房间里大发脾气,想象自己在丛林里探险。然而过了一会儿他闻到了妈妈为晚餐准备的饭菜的香味,他就又坐着船回来了。这两个故事中老师和妈妈的做法有共通之处:

1、她们都没有对男孩们大喊大叫或是训斥。

2、让男孩尝到了后果,老师没收杯子,妈妈让男孩回到自己的房间。

3、在过程中不会检查他们,不关注他们的负面情绪。

4、她们没有生气,等男孩平静下来一切还跟原来一样。

饶博士认为男孩的八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反复练习习得的,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不再焦虑,让大宝平稳的度过了他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本书我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看,里面的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都能拿到生活中反复推敲,不只是让男孩更懂规矩减少不良行为,更能让自己良好的把控情绪,从而拥有更优良的亲子关系。如今看到那些家有男宝的宝妈对自家孩子又爱又恨时,我就会推荐给她这本书,并且会平静的告诉她:不要恐慌,只是因为他是个男孩。

为人父母的教养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够遇见更多这样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