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塞外稍麦 沁人心脾

作者: 陈永光2024/05/27随笔

稍麦,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包头等黄河前套地区。在呼和浩特,有“无稍麦,不青城”之说。稍麦是一种包馅类食品,名称很不统一,有稍麦、烧麦、烧美等称谓。

关于稍麦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有两点几乎是一致的。即一是源于元明清时期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二是起初都有“捎带的卖”之意。

传说,第一笼稍麦是稀里糊涂“发明”出来的,第一个下筷子夹起稍麦入口的是清朝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为征讨噶尔丹叛军,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并驻跸归化城。期间多次微服私访,了解民情。

一日,康熙皇帝因游兴大发,错过了饭点儿,瞥见一家小饭馆尚未打烊,慌忙闯了进去。店主一瞅,客人已经坐定桌前,说什么也不能往外撵客呀。可是,当天生意不错,厨房里所剩食材无几,只有面粉、羊肉、大葱三样了。于是,先把面和了,再把羊肉、大葱剁碎,本来打算捏成饺子,架不住客人饿得慌、催得急,只好改成包子吧!店家见来客气宇轩昂,像是个讲究人,便特意把皮擀得很薄,这样口感会觉得更绵软,并把收口捏成石榴花的形状,既显摆了自己的手艺,同时,也是因为皮太薄实在不好捏成带皱褶的包子样。

上笼急火蒸熟,紧装盘快上桌。草原羊肉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再蘸上店主从山西贩来的正宗老陈醋,品着用砖茶叶熬制的俨茶,康熙皇帝胃口大开,吃得尽兴。饭足茶饱,仍意犹未尽,就向店家询问这餐美食的名称。店主一怔,暗想,这顿饭也就是稍带卖的,真还没什么名称,便犹豫着答道:“稍卖,这个是稍卖。”康熙皇帝一拍桌子,连声称赞:“稍麦,稍麦,好!”

当然,关于稍麦的来历,还有许多说法,如“包子店哥弟分卖说”“茶馆捎卖说”等。不过,当属康熙皇帝吃稍麦的传说最有趣味,流传甚广。毕竟,康熙在归化城月明楼饕餮大吃却无钱付账的轶事,早被绘成图画,如今堂而皇之地挂在内蒙古博物院。因此,关于稍麦的这个传说,或许并非空穴来风。至于稍麦的名称,说它是“烧麦”“烧美”,似乎不太确切。“烧”是一种烹饪方式,稍麦制作中没有用到这种方式。稍麦,还是叫作“稍麦”好些。

稍麦,真有那么好吃吗?

据说有一位早已举家迁往京城的包头老乡,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尽管每日忙忙碌碌,却总也忘却不了故乡的这道美食。每月之中,必会抽出一天时间,专程坐飞机赶回包头,只为吃上那一两半稍麦。对他来讲,稍麦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八珍玉食,更是魂牵梦绕的故乡情结。

其实,京城也有几家稍麦馆,他曾兴冲冲地去尝过。但都令他很失望,味道与家乡稍麦不可比拟。近年,也有可邮寄到家的冷冻稍麦,自己上笼蒸食,感觉味道还是不地道。

有些美食,只能在当地品尝,移植外地,则味道大改。真正的稍麦,只有在呼和浩特、包头才能领略出其中的滋味。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曾对“包头老字号”“背头稍麦”大加赞许。“背头稍麦”闻之香气四溢,观之晶莹剔透,食之醇香盈口。皮薄如蝉翼,柔韧不破,夹起后柔如垂胆,置于盘中看似小饼;入口则鲜嫩爽滑,辅以山西老陈醋,真乃塞外一绝。因其创立人张瑞德常年不变的“背头”发式,故新老顾客都亲切将他经营的稍麦称为“背头稍麦”,通过口口相传,最终名声大噪,成为“内蒙古名小吃”。

制作稍麦,选料要精益求精。

面粉。只用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雪花粉,蒸出来的稍麦皮儿才能细腻晶莹透亮,用筷子夹起稍麦,像朵雪莲,抖上三下,却不塌底。

羊肉。早期的稍麦馅肉只用锡林郭勒苏尼特羯羊肉和乌珠穆沁羯羊肉。随着草原畜牧经济的发展,好的羊肉品种不断出现。那些地处山前山后吃地椒、泽蒙、沙葱、黄芪等香辛类牧草的羊,肉质鲜嫩,肉味醇香,也受到稍麦经营者的青睐。当然,在草美羊肥之际,也会考虑包头达茂旗及固阳县的羊肉,味道也很正宗,而且现杀现用,鲜得很。

大葱,选择呼和浩特毕克齐或包头后营子的旱地大葱。这些地方的旱地大葱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而且纤维较少,是剁碎拌馅的上选。为了保证口感,大葱必须舍去两端,只取中间最为脆嫩的葱白。

还有拌馅使用的胡油,以包头后山固阳县出产的地道胡麻油为最佳。生长于后山山间盆地的胡麻,耐受着干旱与温差,不花费过多精力抽叶开花,养分倾注于籽实。这样的坚韧与专注,使得榨出的油香醇浓郁,远胜葵花子油、花生油。

地道绝佳的用料,还要有高超的厨艺,才能制作出“舌尖上的美味”。呼和浩特、包头稍麦名店的制作工艺既保密、又神秘。主厨都是独门手艺,不许旁人在场观看。曾有一位美食爱好者想目睹稍麦制作过程,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中华美食,有着太多的玄妙。就以看似简单的稍麦制作中的搅拌馅料为例,其中也暗含着许多技巧,劲道有讲究、频率有讲究、方向有讲究、搅动的层次更有讲究。手法不同,味道各异。

有了上好的食材和精湛的厨艺,稍麦的正宗味道便有了保证。

然而,稍麦以羊肉为主料,大葱及姜末仅是陪衬,再加上纯正的胡油,难免有些油腻。于是,食用稍麦,通常少不了具有开胃消食、降脂降压的调味品:醋。

蘸食稍麦的醋,一般用正宗的山西老陈醋。山西宁化府、东湖、陈世家醋等品牌都是不错的选择。近年来,内蒙古当地用沙棘果皮酿造的沙棘醋,酸中略有一丝甜味,醇厚不涩,芳香味浓,蘸食稍麦,也很爽口。

如果喜欢食辣,还可以在醋里拌些特制的油辣子。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所产的干辣椒“红灯笼”,色鲜、肉厚,不太辣,却很香。用传统铁钵捣碎,再用七成热的固阳胡油一炝,香味扑鼻,很受食客欢迎。

品尝稍麦这道美味,只要有醋与油辣子就足够了。真正的美食,不在于繁,而在于精。

有些“吃主儿”,竟嫌笼蒸稍麦不够味厚,还要点一道“煎稍麦”,那滋味自然又多了些脆香,可也更显油腻了。

近日,从石家庄来到包头的刘先生对稍麦引发感慨。他说:“稍麦太油腻,简直没法下口”。殊不知,内蒙古人吃稍麦,既要蘸醋,同时又要喝砖茶。作为稍麦黄金搭档的砖茶,具有消食解腻、降解脂肪的作用。内蒙古人喝砖茶,以湖北赵李桥茶厂的“川”字牌青砖茶为首选。

砖茶,算是茶叶里面的粗砺之品了,它没有龙井的淡雅清香,也没有祁红的醇厚隽永。初尝感觉略苦、微涩,等到多喝几口之后,却有一种鲜爽回甘、茶香绵甜的感觉,让人唇齿生津。砖茶与奶、肉并列,早已成为內蒙古游牧民族的饮食必需。

吃稍麦,必须喝砖茶。在感觉砖茶略苦、微涩的原味之中,再夹食一个鲜嫩香爽的稍麦,就不会觉得稍麦油腻,而是在品味一种独特的人间美味。

当然,如果“有客从远方来”,主人一定是“不亦乐乎”,他会为客人点上一壶现熬的奶茶,再配上炒米、奶皮子、奶豆腐等草原特产,香喷喷地喝上一碗,内蒙古人的好客之情暖了客人的胃,也暖了客人的心。

人们常说,呼(和浩特)、包(头)人的一天,是从一两稍麦和一壶砖茶开始的,这话不假,吃稍麦、喝砖茶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离不开稍麦。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20世纪70年代,我是一名卡车司机,第一次去麦香村吃稍麦。那时候也不知道稍麦是一种什么食物,只知道是包馅的,估计和饺子差不多吧,就点了半斤。当稍麦端上桌时,我惊呆了,足足五笼,如何吃得了?只好“吃不了,兜着走”了。一餐地道的麦香村稍麦,确实脍炙人口,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现在,呼和浩特、包头,有不少稍麦名店。如呼和浩特的聚腾源、老绥元、德顺源、麦香村、源玺源,包头的羊王府、背头、乔家大院、东来顺、茂源等。麦香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百年老店”,人选“中华老字号”行列。

稍麦经晋商传到京津等地,正式冠名为“稍麦”,名扬京城。当时,在北京城前门一带,卖稍麦的饭馆门前悬挂的幌子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麦”字样。

稍麦后来经过改良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卖”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烧卖的品种更为丰富,制作更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馅烧卖,河北有大葱猪肉烧卖,安徽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江西有蛋肉烧卖,山东临清有羊肉烧卖,苏州有三鲜烧卖;湖南长沙有菊花烧卖;广州有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各地烧卖品种繁多,风味各异。但此烧卖非彼稍麦也,它们和内蒙古稍麦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1937年完成的《绥远通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烧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 现如今,稍麦被很多人称为“烧麦”或“烧美”“稍美”了,不过在稍麦的故乡内蒙古西部地区,“稍麦”名称仍在很多店铺招牌上沿用。

稍麦,名扬华夏的内蒙古美食、内蒙古名小吃,祖国饮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香味扑鼻的奇葩,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要优特美。以稍麦为代表的呼和浩特、包头的名小吃系列将经久不衰,与文旅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实现餐饮业、旅游业的大发展。小小稍麦,前途无量,它必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