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情感 > 正文

山中常有千年树

作者: 杨秀廷2024/08/09情感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地标。在“中国景观村落”贵州省锦屏县文斗苗寨,就有一株古银杏树被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命名为“中华人文古树”,林业专家考察认定这株银杏树树龄已近千年。古银杏树挺立在村寨里,阅尽清水江滚滚奔流的千年风云,看过文斗苗寨六百多年的袅袅炊烟。岁月在文斗苗寨留下的风物和人文密码,都刻录在这株千年古银杏的年轮里。

文斗苗寨是清水江畔一个汇集美丽山水,蕴涵传奇风情,融合环保文化为一体的传统民族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绿色村寨”,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有“看得见历史的村寨”之誉。文斗苗寨建寨已有六百多年,现全村有三百二十余户一千五百余人,村寨中遗存至今的六百多株古树、一万多份以林业契约为主体的锦屏文书和十多通古代环保碑刻,就是这个村落环保基因代代传承的历史见证。

这座古村落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锦屏县西南部,距锦屏县城四十公里,村寨坐落在清水江中下游三板溪电站湖区南岸海拔六百米至八百米的半山腰上,风光旖旎,环境清幽,民族风情浓郁。文斗的主要景点有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古寨门、青石古道、古碑群、古民居建筑群、“皇木”、千年古银杏、红豆杉群、梯田风光、三板溪湖区风光等,民俗活动有唱苗歌、祭古树等,尝新节是文斗苗寨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身着盛装跳芦笙舞、赛歌、斗牛以祈求丰收和平安。文斗地灵人杰,清后期至民国被誉为“人才之乡”。嘉庆时姜仕朝从事木材贸易,“黄白冠千家”;朱洪章在曾国藩麾下效力,骁勇善战,《清史稿》录其人物传;姜穆旅居台湾,著作等身,被誉为台湾“文坛快手”。

文斗苗寨地形为高山峡谷地带,村寨四周梯田成片,构成一幅山水田园人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具有显著的农耕聚落特征,延续着自然经济形态和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活。村中木楼依山而建,或吊脚或平底,鳞次栉比,村头寨尾、房前屋后,银杏、红豆杉、楠木等古树名木众多。寨脚是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从三板溪湖区码头沿着青石板古道步行几百米即进入苗寨。整个村寨被参天古树环抱,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掩映在翠竹和古木丛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木楼。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盛产杉、松,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一个以树为魂的村庄。高达95%的森林覆盖率和满山遍岭的林木,成就了这片山水的优良生态。接天连地、堆山塞谷的绿色资源,不仅是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更是林区人懂绿、爱绿、播绿、护绿的成果。这里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文斗人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环保佳话,文斗因而被专家学者称为“民族环保第一村”。

千年古银杏生长在文斗寨脚魁星塘旁边的山嘴上,树高20多米,胸径2.8米,胸围9米多。清朝咸丰年间古树因寨火殃及,把树干从地面以上根部直到树尖烧成空洞,树干连地部分空成三足鼎立状,内空直径2.53米,可放一张小四方桌,容七八人围坐。古银杏虽累遭雷击火烧,雨打风折,但在一代又一代文斗人的精心管护下,古树重新焕发生机,现在仍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年均挂果三百公斤左右。古银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15年4月,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将文斗古银杏树评为“中华人文古树”,并挂牌予以重点保护。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属银杏科银杏属的落叶乔木。李时珍曾有记载:“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今名白果。”银杏树一身都是宝,叶子加工当茶或饮料,常饮可以舒筋活血,果仁可以入药和食用,滋补身体。文斗人将千年银杏树当成村寨的保护神,四时祭拜。

古银杏树下有一座“绣女坟”,传说文斗苗寨有一位苗族姑娘是绣花巧手,她把当地所见的树木花草、鱼虫鸟兽的图案都绣完了,唯独不见银杏树花开,故绣不出银杏花来。为了绣出银杏花,她一年四季经常到古银杏树下守望等待,就是不见花开,只见银杏果一年年慢慢地一串串地长大起来。因为银杏树是在夜里开花,而且银杏花无花萼花冠,花蕊只有小米那么大,仅凭人的肉眼,从树下往树上看去,是很难看得清楚的。她年复一年地观察均无结果。为了目睹银杏开花,一天夜里,姑娘爬上了银杏树,入神观察,不慎摔落树下而亡。村民们感念她对银杏的一片痴心,将她葬于银杏树下。苗寨绣女对家乡草木的深情,传为佳话。

文斗苗寨所在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已有五百多年的林木经营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文斗人即已习惯了“开坎砌田,挖山栽杉”的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农林结合生产方式。文斗苗寨不仅树多,而且有许多与树有关的习俗,一个女孩呱呱坠地,父母就要栽下一片“十八杉”,待女儿出嫁时用于置办嫁妆。孩童在成长的岁月里,不仅要栽植“伙伴树”,还要祭拜“树娘”。而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文斗的“敬树节”。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如果有古树折断或倒下,村民会带上香烛,像送别一个老人远行一样虔心祈祷。人们借助这些树木,向尘世伸展出温暖的触角,把对生命和爱的憧憬,托付在绿色的希望中。“正月栽竹,二月栽木”“生一个小孩栽一棵树,娶一个媳妇修一段路”等等优良的生态环保习俗,文斗人一直传承到现在。

这个乡风古朴的古村,人们信守族群立下的环保规矩,营造村美人和的良好生态环境。文斗苗寨有一通刊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环保古碑“六禁碑”,碑文规定:“不拘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各甲之阶,日后分落颓坏者,自己修补,不遵禁者罚银五两,兴众修补,留传后世子孙遵照。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今后龙之街,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妇女挖前后左右锄虫蟮,如违罚银三两。”碑文内容为保护山林、保护村寨人居环境,禁止乱砍滥伐,规范林业市场秩序等,成为山寨里影响久远的自治“法典”。在“六禁碑”旁,有一通刊立于乾隆五十年的古碑,专门对村寨附近的风景林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此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这些朴素的环保理念,经过长期实践传承,积淀形成了“重生态、讲诚信、循礼法”的文化精神,衍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

2014年8月5日,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到文斗苗寨探访古银杏树,他说:“文斗是我看过的国内既有深厚人文价值,又有原生态山水的最好的山寨。我千里迢迢来看一棵古树,值得。” 并欣然题词——“美景泰斗”。

山中常有千年树。人们从这株千年银杏树上,读到了清水江林业发展历史和生生不息的生态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