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趣话“压岁钱”

作者: 马小江2024/11/21随笔

提起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因为过年的时候,他们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跟上大人走亲戚,吃平时见不到的零食;更让他们兴奋的,还是能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是我国的春节习俗之一,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大年三十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孩子们出门走亲戚时,由亲戚家长辈发给。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来压祟驱邪,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美好祝福。

压岁钱,源于"压胜钱", 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并不在市面上流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它是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作为小孩子佩带的饰物。其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压胜钱"也作为洗儿钱(婴儿满月洗浴,赐给孩子的钱),后来渐渐演变为春节的"压岁钱".

还有一种说法,压岁钱与唐代宫廷内习俗有关。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词》中说:"宫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足见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根据宋代岳珂的《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神宗皇帝。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被称为"压岁钱".

后来,百姓们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在春节的时候给孩子发压岁钱。时间长了,春节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成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史书《清嘉录》中"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记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们在春节时给孩子压岁钱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春节时期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