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早春观柳

作者: 江山2024/11/21随笔

雨水一到,春回大地,万物萌动,庄稼返青。

前几日,一场春雨滋润了大地万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这早春的雨,润滑如酥,是赋予万物生机的精灵;清洁、朴素、静谧、透明,而且心无旁骛。

雨后的空气清新而温和。太阳出来后,走出家门,散步来到广场,只见这里的一棵棵垂柳,比以前显得更加精神,由入冬之后一直灰蒙蒙的模样,一下子变得精神抖擞起来。

远远望去,这些垂柳宛如一排站姿端庄优雅的姑娘,自然下垂的细长枝条,好似姑娘们那头披肩秀发,格外迷人。那丈把高、老碗口粗的老枝干上,树皮灰中泛黑,条条固有的粗糙纹理,一道道上下延伸分布,如一条条拼命攀爬的蚯蚓。老枝干上面的新枝,有的笔直向上,有的旁逸斜出,皮色青绿,无不散发出生命的活力。上面的千万条细长柳枝,由树梢一直垂落下来。偶尔一阵微风吹过,枝条迎风摆动,煞是好看。

这时的柳条,已呈现出微微的鹅黄色,从远处望去,朦朦胧胧,又仿佛是一团淡淡的青青之色。捏一枝在手,仔细观察,发现细长的枝条上,规则地排列着许多嫩绿、糯米粒般大小的芽苞,颗颗饱满,似有随时撑破芽苞获取自由的迹象。此时的柳叶还未舒展,只有在近处仔细端详,才能感受到这抹鲜绿色的生机。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的绝妙佳句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用不了多久,它必会成长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

在所有的落叶树木当中,柳树可能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树种了。它是报春的使者,在春寒料峭之际,柳树已隐隐泛绿,婀娜多姿,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春天。

过了雨水节气,也正是观柳的好时节。这时候的柳树,在春日暖阳催促下,像新生的婴儿,一天一个模样。过不了几天,那些柳条上的芽苞就会全部绽放,颜色逐次变化,新绿、水绿、嫩绿,直至最后变为碧绿,充满着勃勃生机。此时的柳树,并不逊色于繁花的存在。无论是在城市道路两旁、社区花园,还是郊外河边堤堰上,那一棵棵、一排排柳树,经过冬的洗礼,都会脱胎换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拥抱又一个春天。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用柳枝来做柳哨了。走近一棵柳树,随手折下一枝,用小刀将两端削齐,留上尺把长即可。在柳枝的一头约一寸处,用刀刃沿着横断面绕上一圈,将切了的这一节放在手心,两手不停地揉搓,待柳枝上的嫩皮松动之后,两手再各执一端,使劲一抽,一个柳哨便在手心成形。然后,只需将一头放在嘴边,用牙齿轻轻咬扁,含在两唇之间,用力一吹,那声音清脆而响亮,十分悦耳。一声柳哨,常常会招来很多孩子羡慕的眼神。于是,大家便纷纷动手效仿。

望着雨后的柳树,往往会引发人的无限遐想,触发诸多灵感。我国最早的历法专著《夏小正》记载:"正月柳稊。稊者,发孚也。(杨柳新长出的嫩芽)。"这是记载柳树最早的文献,说明在夏朝,柳树便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借柳咏怀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通过柳树来表达离别的哀伤。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同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自古及今,咏柳画柳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古代有樟、梓、楠、椆"四大名木".它们因为拥有自身的独特材质和习性,而被古代文人墨客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柳树凭借在中国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独特性,一直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劳动人民生活十分密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从汉代郑玄对柳树的"理致且白如膏"这一注解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对柳树的木质有了正确的认识。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岁月苍苍,到"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的千古别情,再到"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的似水柔情,"柳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民间,人们植柳和以柳为主题展开的活动,数不胜数。在文人墨客当中,有的以柳抒情,有的借柳咏怀,以柳自喻高尚品格者也不在少数。

《广群芳谱·木谱》中记载:"柳,易生之木也……木理最细腻。"说明柳树是一个常见树种,广泛地分布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在皇家别苑、私家园林,还是在江、河、湖畔,均能发现柳树婀娜的身影。它平凡、朴素,不奢华,如一介平民。它发芽早,生长期较长,落叶晚,树形美观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让人赏心悦目,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喜光、喜湿、耐寒,属偏湿树种。无论条件优劣,它都能较好生长,具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因而,俗语中有"用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它的枝条随和而坚韧,迎风而动,随遇而安。平日里,柳条在孩子们手里,常常成为他们较为喜欢的玩具,做柳哨、编柳帽。要是到了民间艺人手中,还会变魔术般地做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 像这样益处多多、具有不少优良品质的树,又有谁人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