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陕北
一
陕北的春天,真正是从农历三月开始的。尽管,雨水已过,马上就惊蛰了,但那只是时令给春天的信号,其实对于陕北来说,春天连个影儿都还没有呢。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袭来,陕北大地一次次降温,毛乌素沙漠的狂风呼啸而来,小河流水也依然结着薄冰。寒冬像个莽撞的醉汉,携着风雪走了又来了,人们刚把棉衣棉裤脱下又不得不穿上。特别是寒风,说来就来,防不胜防,把阳旮旯晒太阳的老人刮得东摇西晃,寸步难行。人们骂这风是"儿马风""叫驴风".后来看了电视,才晓得它叫"沙尘暴",但毕竟是春天了,仔细观察,山峁上,河滩里,小草争先恐后冒出地面,探头探脑地四下里张望着,杨柳吐绿,土地解冻,到处都弥漫着春的气息。
二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一进入三月,春姑娘便闪亮登场。陕北高原春风荡漾,垂柳依依,桃杏花红,山花烂漫。国道两旁,是新栽的松柏树;无定河川道,大棚蔬菜绿意盎然。这无边的春色吸引了县城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一帮男女自驾车浩浩荡荡进村采风。他们带着"长枪短炮",爬山下洼,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农人们上山劳作时,顺便掏些小蒜回来。这些小蒜吃起来格外香,"麻汤饭和小蒜,香得老婆打老汉".这时候,山峁上,河畔边,还生长着苜蓿,绿绿的、嫩嫩的,人们把它掐回来,洗净,在开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凉水一冲,然后调上清油、花椒面等调料,便是非常可口的菜肴。乡里人把苜蓿拿到城里卖,立刻吸引了城里人眼球,纷纷买回去尝尝鲜,那美味总也吃不够。城里女人们耐不住高楼里的寂寞,索性呼朋唤友到县城钟楼山、大理河畔采苜蓿,活动筋骨,尽享融融春光。
最曼妙的是来一场春雨,"微雨洒芳尘,酿造可人春色".烟雨朦胧中的大山、村落如诗如画,罩上一层神秘色彩。淅淅沥沥的细雨湿润了地皮,清爽的微风吹绿了山野。这时你如有雅兴,可提了菜篮子或是拿个塑料袋,到人家窑洞脑畔上拣地软。那东西黑黑的,软软的,形状、颜色和木耳极其相似,洗净剁碎,和豆腐、韭菜一起做成"地软包子",那可是陕北小吃一绝,让你满口留香,久久难忘。你再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直抵内心深处,把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什么名利、地位、金钱……统统来个大清洗。顿感人生在世,尽享大自然馈赠,领略四季美景,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三
三月三,赶庙会。
陕北的庙会大都集中在阳春三月:黑龙潭、白云山、合龙山、灵宝山、一步岩……十里八乡庙会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时间依次变换,并不重叠;内容各有特色,绝不雷同。有庙会必有戏班助兴,必有香客云集。演晋剧,唱山西梆子,唱老掉牙的《铡美案》《打金枝》《窦娥冤》等,除了一些老汉老太婆们看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外,大多数观众不是在看戏,而是在看人。在忙着会亲戚,见朋友,谈儿女婚事,论养生体会。每台戏中间必有一场"文艺晚会",演出现代歌舞,很受年轻人的青睐。台上,跳现代舞,扭大秧歌,踢二人场子,唱陕北民歌,红红火火;台下,男女老少喜笑颜开,掌声不断。更有那大胆后生,在众人怂恿下登台亮相,或踢个小场子或亮一嗓子信天游,图个热闹。欢声笑语在小山村上空久久回荡。
春光融融,气候宜人。傍晚时分,人们纷纷来到县城几个广场上锻炼身体,先是跳快乐舞步健身舞,而后在锣鼓唢呐声中扭着秧歌。热情、豪爽、浪漫的陕北人从来不缺乏对生活的信心和激情。日子再艰难,但只要扭起来,唱起来,那日子就是甜的,心里永远充满美好和希望。
四
镜头在脑海里不断推进。春分过后是清明。
此时,山洼上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最早桃杏花一夜之间盛开了,漫山遍野,芳香袭人;而后梨花苹果花怒放了,一树一风景,引来无数蜜蜂。还有崖畔上、小路旁的柠条花,星星点点,连绵不断,无比灿烂耀眼。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县城的年轻人在清明节小长假再也呆不住了,相约好友携妻子儿女自驾游:北上内蒙古大草原,东去山西五台山,西走宁夏游沙湖,南下汉中看油菜花。中老年人也不辜负这迷人春色,扶老携幼走出户外,到城郊的山上赏花踏青,看云卷云舒,听山野风声,闻桃杏花香,吸新鲜空气,尽享天伦之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节历来是陕北人扫墓祭祖的节日。"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城里人开车回来了,乡里人也骑上摩托车,带了香纸和丰盛的供品上山扫墓祭祖,倒奠酒摆供品,缅怀亲人。
乡下人女人这个时候格外忙碌:给娃娃捏燕燕,给全家人摊米黄,还要割肉买菜,做陕北人最爱吃的"猪肉翘板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男人们走了,种庄稼务菜园自然是婆姨们的事了,起早贪黑,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说话间已是三月下旬,满山的榆树开花了,那花香一直飘到村里,飘到家里,婆姨们再忙,也忘不了捋一袋榆钱回来,伴上洋芋丝蒸出来尝个新鲜。她们仰头一看,呀,四周的槐树叶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心想这日子过得好快,七紧八慢就快到四月了,一到夏天,又能吃蒸槐花了,思绪像这温暖的春风在翻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