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段光芒永恒的红色记忆
五月的天空如此明媚,阳光和煦,清风送爽。
眼前满是笑容可掬的行人,避开闲看热闹的游客,我跟随那些慕名而来的瞻仰者,走进一条有着六百年历史沉淀的古老街道,厚重的青石板上呈现出经年累月的沧桑,穿过光影斑驳的时光隧道,我来到了一座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红色殿堂。
黎平会议会址,一个铺满红色基因的地方,位于县城的东门街。
东门街又叫翘街,因地势形状两边高中间凹而得名。在这条封火墙民居街道中心,一幢晚清建筑房屋临街正门上,悬挂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金字牌匾,笔力遒劲,字体飘逸,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墨宝。走进这座见证红军长征精神的屋宇,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知道,一段浴血重生的厚重历史、一种永恒不变的坚定信念、一道昭示胜利的希望之光、一次起死回生的伟大转折,都与这次会议有着密切的关联。
随着讲解员的目光指向,走过入口处的前言简介,先后看到的是伟人诗章、领袖群像、行军路线图、战斗序列、红军指挥员……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仿佛看到:
八十六年前,风云激荡,战火纷飞,在中国大地上,演绎着挽救民族危亡的争锋搏杀,一支支红星闪耀的队伍从黔东南这片热土上走过。
军号划破长空,雄师远征北上,英雄激战苗岭,红旗漫卷黔山,在共和国血脉相连的链接里,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浸润着一抹鲜红,闪耀着永生不灭的光芒,嵌入了黔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
五角星、铜号、草鞋、大刀、长枪,是这支红色铁流的专有符号,爬山、涉水、冲锋、抢渡、夺卡、攻城,是这支工农队伍的行军写照,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八十六年前的黔东南,我们就会看到战马嘶鸣的长征,看到长征的英雄。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浴血前行的红军将士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以永恒的生命与顽强的钢铁意志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峨丰碑,在黔东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
红军先后转战榕江、黎平、锦屏、天柱、三穗、镇远、岑巩、施秉、黄平、剑河、台江、凯里等县市,宣传真理,唤起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掀开了黔东南历史的崭新一页。
铭记历史,敬仰英雄,我的目光始终离不开这一条永远鲜艳的红飘带。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一场伟大的告别,一支英雄的队伍撤离了中央苏区。西征北上,力挫强敌,突破一道又一道飞机大炮构筑的封锁,在血战湘江的阵痛之后,来到了这个叫黎平的地方。
打破我的沉思,讲解员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红军队伍往何处去,怎样摆脱眼前的困境,哪一个地方才是适宜的落脚点,这个问题让广大指战员日夜揪心。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个叫黎平的地方,在这条叫翘街的街道,在这座叫胡荣顺商铺的院子里召开了。马灯是明亮的,争论是激烈的,时时碰撞出探求真理的火花。这是红军处于极其艰难的险境中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解决了关于战略方针问题,明确了红军前进的方向、目前任务和下步打算,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布下的湘西口袋,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成为伟大转折的开始,被记入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史册。
讲解员接着介绍:现今,研究“黎平会议”,已成了众多党史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课题。
步入里边,讲解员介绍说这是当时开会的房间,坐在长方形桌子两边,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领导人,主持会议的是周恩来。
讲解员继续说:关于战略方针问题,是从老山界就开始争论、在通道会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前的长途行军中,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一路交谈,思想慢慢合拢,认识已渐渐趋向统一。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先后在会上发言,尖锐批评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错误军事路线,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者错误的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和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境建立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标志着我们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认识,在前夜的阵痛之后开始形成。
听了讲解员的生动解说,我读到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在红色诗章里看到了英雄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