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文学 > 随笔 > 正文

禾田行

作者: 秦正泽2024/10/23随笔

秋风乍起,天气转凉,路旁坡地上红艳艳的彼岸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地斗妍争奇。恰逢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红叶传书,邀我与文友同行,到位于七里湖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区,做一次诗意的行走。

我生长在皖南的盐田大畈,家乡山环水抱,村庄背靠山坡面迎河流,门口有一口能灌溉全村稻田的七里塘。年少时,我曾划着直径约五尺的大木盆在塘中采摘红菱、莲蓬,也曾用长篙作柄,篙头套上镰刀收割过鸡莲子,用粒子圆圆、粉扑扑的芡实填补过空乏的肚皮,耘草时从稻田里捉到两三寸长的鲫鱼打牙祭是寻常的事情。长我十岁的姑姑曾参加过七里湖消除钉螺、围湖造田全县大会战,同心戮力造就万顷良田。初中毕业以后,我被掐尖,录取到五七大学师范班,接过姑姑用过的杉木箱,在“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菊邑苦读过三年。每天早起,从寝室出来,任凭裹挟着沙砬的江风拍打着脸颊去教室上课。周末,与三五好友沿学湖的大坝到东流大闸,登临秀峰塔远眺过千帆竞发的长江和风吹稻菽千重浪的湖田,俱怀逸兴壮思飞。一学期下来,白嫩的脸庞在家人的眼里是那样的粗糙。人家都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故地重游能给我带来别样的感受吗?

经过水泥斑驳的大闸,车子奔向一马平川的田野。

持续多月的干旱让这块生机盎然、靠近长江的地方也干裂发坼,苗圃中横竖有序的红叶石楠将根须深深地扎进黄土地,在微风中舒枝展叶,依旧郁郁葱葱,如同坚毅的农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来年春季,移栽到别处,经过磨砺考验、生命力旺盛的幼苗,定将营造一方美丽的风景。

种植着莲藕的洼地名不副实,你即便穿鞋经过,也不担心陷进去。平展的绿荷上,晶莹圆润的水珠不知从哪时起收敛身形,幻化于明月晴空之中,生金的湿土下无丝的莲藕潜滋暗长。

我们继续前行,在蓝天白云下极目远望眼前的稻虾连作、虾藕连作基地。几个月没飘过一片乌云,洒过一滴雨的土地上,水稻忍受着炎炎赤日的炙烤,餐风饮露中孕育拔节抽穗,已低下沉甸甸的头,田内四通八达的深沟内曾有成群结队的小龙虾自由自在地游弋;荷叶已无擎雨盖,焦黄的荷叶覆盖着还有些湿气的泥土。炫目的阳光下,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水光潋滟荷叶摇曳,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鲜活情景,淘气的孩子放学归来,头上倒顶荷叶,嘻嘻哈哈地奔跑追逐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之中。稻虾藕,架上垂下的野葫芦,大棚内的西瓜,还有孩童、农民同顶一片蓝天,共享一方沃土,虾游莲叶下,虾戏稻禾间,形成互惠互利的生态圈,给农民带来丰盈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沟壑纵横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眼前,广袤无垠的田野,一眼望不到头,矗立其间的村庄楼房俨然,汉族、回族、壮族等民众和谐共处,收割机停歇在库房,门前屋后的枣子树,板栗树等,既装点美化了村落,也顺便给村民带来香甜的果实,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取自“红瓦屋”“荷叶塘”等村民组名字的村名红叶,更折射着18个村民组风雨与共的奋斗历程。这些田野的耕耘者、守望者,栉风沐雨,年复一年地耕作,围湖造田前,“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如今,经过多年治理,土地平整,产权流转,获得经营权的种植大户,根据市场行情,有的连片承包种起“麒麟瓜”,贴上大气的原产地标签,包装后经物流车销往大江南北。相形之下,家乡盐田畈犹如小家碧玉,在当地号称米粮仓,土地也套种,不成规模,只有大面积推广,借助电商平台和快捷的物流,才能将产业优势化作经济优势,振兴乡村。

缓缓行进在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机耕路上,天高云淡,稻谷金黄,棉花吐白,大豆摇铃,芝麻荚沿着开花节节高的秆子顺势而上。深秋,这个成熟的季节,万物各呈本性。

时节易流,从禾田中一路走来,我见证着农村由一家一户的传统耕种到产权流传,集中成片,实施农机耕作;感叹于山里与圩区的不同气度,它们如春兰秋菊,各领风骚。横着成岭侧成峰的农村,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这里的生产方式也在回归中提升,领风气之先,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禾田行,让我思绪翩翩。